wrapper

目錄

今天開始,將會以幾天的時間進行「四聖諦第一回」的課程。我並非精通五部大論的大格西,這門課能帶來多少的利益,現在也無從判斷。然而,無論最後的成效如何,我們都要努力,讓這幾天付出的時間、體力與心力,能真正累積到善業,所以我們都要懷著良好的動機來參與這堂課,期許自己從聽聞起步、逐漸實修,進而利益別人。

請大家儘可能好好調整動機,不要讓貪著名利的雜質混進來,也不要只為自己著想。

達賴喇嘛尊者說:「從藏文的意義來看,『法』的意思是『改變』。」把身、語、意的惡行與壞習慣,朝向善的方向改變,這就是「法」。

以下我將用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「諸法從緣生,如來說其因;諸法從緣滅,大沙門所說」這兩首偈頌,以及達賴喇嘛尊者說的「緣起見與無害行」這句話,概略地描述佛法的內涵與改變的方法。

一、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

這首偈頌非常重要,所以在西藏的傳統裡,從古至今,都會把它寫在大昭寺的門上。現今,北印度達蘭沙拉的大昭寺裡同樣也寫著這首偈頌。它的意義,可以從一般的角度去理解,也可以從道次第的角度去詮釋。

(一)一般的理解

偈頌的前兩句裡講到了善與惡。用概略的方式解釋,「惡」指的是以貪嗔痴三毒為動機而產生的身語意,「善」指的是以與貪嗔痴三毒相反的動機而產生的身語意。貪的相反是出離,嗔的相反是慈愛,痴的相反是智慧,換句話說,以出離、慈愛、智慧為動機而產生的身語意,就是善。

除了從動機面去解釋善與惡,還可以從損益面來解釋。凡是對自己與他人、現在與未來帶來傷害的,是惡;凡是對自己與他人、現在與未來帶來利益的,是善。以上只是概略地解釋,若要顧及周嚴性,就還要再做些調整,此處先略過不談。

惡的種類很多,比較關鍵又容易犯的有十種。其中屬於身的惡有三種:殺生、偷盜、邪淫;屬於語的惡有四種:妄語、離間語、粗惡語、綺語;屬於意的惡有三種:貪欲心、損害心、邪見。「諸惡莫作」的意思是:任何的惡都不要做。

這十種惡,都各自有相反的善,例如:殺生的相反是護生,偷盜的相反是布施。佛陀說,不但任何的惡都不要做,而且還要盡力造善,例如:不但不偷盜,更要布施;不但不殺生,更要護生、救生;不說粗惡語,要說慈愛語;不說妄語,要說諦實語;要向上供養三寶,也要向下對不幸者伸出援手。所以「眾善奉行」的意思是:各種的善行都要去做。

要用什麼方法斷惡修善呢?先不談宗教,無論古時君主制的國家,或現代民主與共產國家,都會制訂法律阻止殺生、偷盜等行為,因為這些行為會傷害個人與社會;從宗教的觀點來看,有教義的宗教,也都會阻止這些行為,只不過阻止的方法各有不同。

佛法不認為用強迫的方法可以收效。人們做壞事、傷害別人,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內心不調伏,所以,唯有調伏自己的心,才是最可靠又徹底的方法。設法轉變自己的心,一旦打從內心不喜歡、不想再那樣做時,自然就不會去做了。所以「自淨其意」的意思是:調伏自己的心。

「是諸佛教」的意思是:這就是佛陀開示的道路。

(二)從「道次第」的角度詮釋

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,沒有明確的經論依據,所以可能不夠周嚴。

「道次第」分為下士道、中士道與上士道,首先從下士道的角度來解析。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的意思是,不造十惡業,要圓滿地造十善業。「自淨其意」的意思是,靠著「皈依三寶」與「深信業果」這兩種方法調伏內心,達成斷惡修善的目標。其中深信業果的意思是,打從內心確信自己在今生與來世所有的痛苦,都是因為造了惡業而感得;自己所有的安樂,都是從造善業而感得。「是諸佛教」的意思是,這就是佛陀開示「離開三惡趣、獲得增上生」的道路。

再從中士道的角度來解析。「諸惡莫作」的意思是,與「別解脫戒」戒律相違的惡行一個也不作,由煩惱控制的行為一個也不作。其中別解脫戒包括比丘戒、沙彌戒、居士戒等。「眾善奉行」的意思是,所有由出離心攝持、相順於解脫分的善業,都要圓滿地作。「自淨其意」的意思是,透過戒定慧三學來調伏內心。「是諸佛教」的意思是,這就是佛陀開示「獲得解脫」的道路。

最後從上士道的角度來解析。「諸惡莫作」的意思是,與菩薩戒相違的惡行,包括十八根本墮與四十六惡作,一個也不作,所有與六度相違的行為,包括吝嗇、犯戒、懶惰等,以及只顧自己、由愛我執而引生的惡行,一個也不作。「眾善奉行」的意思是,六度萬行等善行,要圓滿地作。「自淨其意」的意思是,透過證空慧與菩提心來調伏內心。「是諸佛教」的意思是,這就是佛陀開示「走向自他二利圓滿的佛地」之路。


二、諸法從緣生,如來說其因;諸法從緣滅,大沙門所說。

這首偈頌就是《緣起心要經》,全文就只有四句。雖然很短,但已把佛陀開示的緣起道理完全統攝在內了 (1),我覺得它是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的偈頌。

這首偈頌非常重要,所以也被刻在大昭寺的門上,而且在為佛像或佛塔裝臟時,也會把這四句偈做成紙卷替代「佛舍利」做為裝臟物,由此可見其重要性。一般做為「加持語咒」的「緣起心咒」:「嗡 也大瑪 黑杜札巴哇 黑頓迭 堪 達他嘎朵 哈牙哇德 爹肯札右 尼若大 唉旺巴地 馬哈下瑪那 梭哈」,其實就是這首偈頌的梵文發音。

這首偈頌的意義,除了一般的解釋外,還可以配合現代生活來詮釋,此外,同樣可以配合道次第的角度做說明。

(一)一般的理解

「諸法從緣生」的意思是,一切有為法 (2),包括善惡與苦樂在內,全都是由各自的因緣造成的。「如來說其因」的意思是,佛陀已經完整地指出了善惡與苦樂的因。「諸法從緣滅」的意思是,只要找到痛苦的根源、斷除苦因,就能把苦果連根鏟除。「大沙門所說」的意思是,佛陀說上述的目標絕對可以達成。

(二)配合現代生活的詮釋

「諸法從緣生」的意思是,我們都很努力在追求快樂、消除痛苦,而這些苦樂都是由因緣造成的。尤其在現代生活裡,不分貧富貴賤,痛苦的產生大多與「心」有關。

「如來說其因」的意思是,佛陀說,我們不想要的這些痛苦,是因為內心不調伏,由嗔恚、嫉妒、我慢等不好的心造成的。「諸法從緣滅」的意思是,這些心態,有方法可以對治、去除。一旦消除了苦因,現代生活裡的種種困境,包括由於內心混亂而導致身心失調、行為脫序、家庭不睦,甚至世界的戰亂就會自然消失。「大沙門所說」的意思是,以上這些道理與解決困境的方法,是佛陀曾說過的。

這樣的理解方式,是特別針對這個時代而說的。

(三)結合三士道的理解

首先從「下士道」的角度來解釋。「諸法從緣生」的意思是,一切有為法,特別是死後會投生到哪裡,都是因緣的產物。「如來說其因」的意思是,佛陀說,死後會投生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牲道這些惡趣,是因為造了惡業。「諸法從緣滅」的意思是,遮除惡業,不但能遠離惡趣、投生善趣,而且還能進一步避免生在善趣卻不盡理想的過失,譬如身體殘缺、智力低下等。「大沙門所說」的意思是,這是佛陀曾說過的道理。

再來是搭配「中士道」的解釋。「諸法從緣生,如來說其因」的意思是,佛陀曾說一切有為法,特別是所有的惡行、困難與痛苦,尤其是輪迴流轉之苦,都是由業而產生的,而業又從煩惱生,煩惱的根本是我執。這樣一路推演下來,會得到一個清楚的結論,那就是一切苦都是我執造成的。「諸法從緣滅,大沙門所說」的意思是,佛陀曾說過,只要根除我執,就能完全消除痛苦、獲得永恆的安樂。

最後從「上士道」的角度去理解。「諸法從緣生」的意思是,沒有能力去利他,這件事情是由因緣造成的。包括沒辦法生起清淨的利他心,或即便生起卻難以實踐,或雖然有心實踐,卻因為能力不足而難以完成,甚至是聲聞緣覺阿羅漢,他們已經現證空性、獲得了解脫,仍然無法像佛陀一樣不受阻礙又徹底究竟地利益別人。「如來說其因,大沙門所說」的意思是,佛陀曾說過,眾生縱使有心利他卻無法做到,原因在於所知障 與愛我執。「諸法從緣滅,大沙門所說」的意思是,佛陀說所知障可以消除,一旦消除了所知障,就可以任運無礙地利益眾生。

以上兩首偈頌,也可以從密咒乘的角度去解釋,但此處略過不談。

講到這裡,我想做個小小的總結。為了能夠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,我們應該調伏自心,這是第一首偈頌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的重點。至於調伏自心的方法,則是透過觀察與分析「緣起」,所以第二首偈頌「諸法從緣生,如來說其因;諸法從緣滅,大沙門所說。」主要談的是緣起。

1.佛陀直接開示以「緣起」為主題的經典,內容最廣的是由舍利弗尊者向彌勒菩薩請益而開展出的《稻桿經》。另外,還有從流轉與還滅門來談的《緣起經》、《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》與《緣起心要經》。 …圖滇悲桑格西

2.有為法: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。…陳義教編,竺摩法師鑑定,《佛學常見辭彙》


三、尊者:「緣起見與無害行」

在為大眾介紹佛法時,達賴喇嘛尊者經常說:「所謂的佛法,是『緣起見與無害行』」。前陣子在蒙古請法團的講經法會裡,尊者解釋完這幾個字的意義後,殷切地叮嚀大家:「就算不能理解,也請牢記在心」。細細思惟尊者所說的話,會發現「緣起見、無害行」包含的意義非常深廣。

「無害行」的意思是,就算不能造福他人,也至少不要傷害他人,這與第一首偈頌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的意思相同;而「緣起見」的意思,則統攝在「諸法從緣生,諸法從緣滅」這首偈頌裡。以上這種解釋方法,雖然尊者並未明確地講過,但從意義上去判斷,這兩首偈頌的確可以完全把「緣起見、無害行」的內涵包括進來。

達賴喇嘛尊者勸勉大眾去做無害行,並不是沒有理由的。我們不只不該傷害他人,還要進一步利益他人的理由,正是「緣起見」。做了傷害別人的事,不只他人受害,自己也跟著遭殃;幫助別人,不只他人受惠,自己也從中受益。行無害行的理由就是緣起見,兩者相輔相成。

「緣起見、無害行」這六個字看似簡單,但要了解它真正的內涵,必須有經論的基礎才行。尊者把「無害行」再分為「遮止害他」與「成辦利他」兩個層次,其中,阻擋自己不去傷害他人,這屬於「道次第下士道」的內容;若要更進一步,把內心裡傷害他人的根本原因都一併鏟除,就與「聲聞緣覺的地道論述」有關;而全面培養利他的能力,則與「大乘地道的論述」有關;至於「緣起見」則與「四部宗義」有關。

換句話說,即使無法馬上廣閱五部大論,也必須先概略地學習「地道論述」與「四部宗義」這兩種論典,才能對「緣起見、無害行」有更深入的認識。

…出自:2007.12.5 第一講

3.所知障:二障之一。二障的意思,有兩種解釋方式。(1)煩惱障和所知障。煩惱障又名惑障,即貪瞋痴等煩惱,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之生死,因而障礙涅槃之業,故名煩惱障;所知障又名智障,即眾生有無明邪見,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,令不聰利,因而障礙菩提之業,故名所知障。(2)事障和理障。貪、瞋、痴等煩惱能使生死相續,障大涅槃,名事障;邪見能礙正知見,障大菩提,名理障。…陳義教編,竺摩法師鑑定,《佛學常見辭彙》

此類別中更多的: 002-什麼是緣起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