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三、認識「前後世」,對於理解「業果」的影響

現今這個時代,內心真正接納「前後世存在」的人可能很少吧。無法接納有前後世的人,即使學習佛法、喜歡佛法、有能力概略解釋佛法,但由於不深信或不重視「前後世存在」一事,即使內心裡有一點相信「業果是真的、業果之理是好的」,但對於佛陀所說的業果之理,大部份就只能從今生的角度去理解。

日前在「佛法與科學對話」的會議中,有一位法國比丘,聽說他的佛法與禪修都不錯。他在會中談到與業果有關的內容時,就是只以今生的角度在談。聖座嘉瓦仁波切聽了,很自然地脫口說道:「業果之理是這樣嗎?你講的應該只是暫時性的因果關係吧?」聖座講完這番話後,隔了一段時間,聖座的英文翻譯圖滇錦巴說:「因為也有『現法受』的業,今生所受的苦,應該與『暫時性的因果關係』以及『業果之理』兩者都有關係吧。」聖座聽了之後說:「對!見解應該要開闊點,不應該太嚴苛,你這樣解釋很好!」

圖滇錦巴把兩種說法整合在一起。一方面承許「業果之理與我們平常講的因果關係略有不同」,但另一方面,對於「從今生的角度講業果」也表達了認同的想法,因為業果之理中,有一種是「現法受」的業。經過整合之後,只從今生角度談業果,就包括了兩種可能性:業果之理、暫時性的因果關係。圖滇錦巴把兩種說法整合成為相順的內容,而聖座則稱許說:「對,不應該把見解講得太嚴苛,這樣很好。」從聖座這段話可知,業果之理與暫時性的因果之理,是不一樣的。

就暫時性的因果而言,雖然做了善事,卻有可能反而陷入困境,但這個困境,並不能說是善業的異熟,造善業只會感得樂果,不可能會因此領受苦果,但從暫時性的情況來說,我們會因為修苦行或是因為利他而遭遇困境。但若問「這困境,是利他的果嗎?」從暫時性的因果關係來看,它是果;但從業果的關係來看,這困境不是利他的異熟果。由於善業而招致苦的異熟,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。

同樣地,說謊或打人,可能會獲得一時的好處或安樂,然而這些好處,算不算是說謊與打人所帶來的果呢?從暫時性因果的關係來說,因為符合「做了就會有,沒做就不會有」的法則,所以它是果;但若從業果的關係來看,它絕對不是由業帶來的果。因為惡業的異熟唯有苦,完全不可能是樂,這是佛陀親自確認而宣說的道理。

必須區分暫時性的因果關係與業果關係。否則,若都只從今生這種暫時性的角度來看業果之理,造惡業會在今生遇到困難,造善業也會在今生遇到困難,兩者帶來的結果完全相同,這樣一來,業果之理就不盡然公平。如果業果之理是這個樣子,造善業有時會感得痛苦,那麼「只要造善就會安樂,只要造惡就會痛苦」這句話就無法成立,在這種情況下,「造善得樂,造惡得苦」將變成一個不能完全信賴的道理。所以我認為,業果關係與暫時性的因果關係,是有一些不同的。

而聖座跟圖滇錦巴說:「對對,這樣講很好!」我猜想聖座還有另一層用意。在現場,有許多格西與科學家一起討論,他們有時會聽到一些與佛法不同的內容。這些格西如果一開始就先認定佛法講的才對,聽到與佛法相違的科學內容,內心深處可能馬上就先否定,然後才去找否定的理由,但這種做法其實並不公正。公正的做法是:不論是佛法或科學的見解都要完整地聽,站在客觀的立場分析理由,最後才做出判斷。

聖座嘉瓦仁波切經常提醒大家,下判斷的時候要公正客觀,而這次在會議裡發言,他又順便再一次叮嚀所有格西:「不要太頑固!」

…出自:《四聖諦第一回》第八講 2007.12.15


« Prev 3/3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