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一、區分「看到無」與「沒看見」

首先要釐清「看見『沒有』」與「沒有看見」兩者的差異。舉例來說,現在我的桌上有沒有杯子,是我有能力判斷的事,「我的眼睛是否在桌上看到杯子」可以做為判斷的依據。現在,我在桌上沒看到杯子,所以我可以做出「沒有杯子」的結論。但是,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教室空間有沒有微塵,無法根據「我是否看見」而做結論。這個教室空間裡有許多微塵,這些微塵在科學上都有專用的名詞,它們雖然存在,但我的眼睛沒有能力看見它們。此時我就不能以「我沒看到」為理由,做出「沒有微塵」的結論。為什麼?因為,桌上若有杯子,我就應該看得見;但空間裡就算有微塵,由於我沒有看見微塵的能力,所以我不必看得見。

對於就算存在,你也不一定能看見的那種事物,就無法以沒看見為理由而說它不存在,所以「若前後世存在,我應該要看得見才對」這句話不合道理;同樣地,「若前後世存在,科學家應該要看得見」這句話同樣也不成立。不能以「沒有看見前後世」為理由而說「看見沒有前後世」。

經論裡說了很多成立前後世的理路,但對我們而言比較容易運用的,是那些記得前世的例子。這些例子相當普遍,不用特別去查佛教經論,在一般的書店裡就能找到相關的資料。這些故事不僅對於不信前後世的人有幫助,就算已經相信有前後世,也應該知道並且牢記在心、經常思惟,才能更增強對前後世存在的信心。

無論有沒有直接說出口,用沒看到為理由而說沒有的人應該很多。印度有一個人,他研究很多關於前世記憶的案例。這些案例的主角都很清楚記得前世,而且由他們口中說出的前世記憶都可以準確地被印證。不過這些案例的主角們,前世與今生的性別都一樣,上輩子是女子,這輩子依舊是女子;上輩子是男子,這輩子也依舊是男子,於是這個人說:「男子死後會繼續投生為男子,女子死後會繼續投生為女子。」但這種結論並不正確。他只是沒有看到女子死後投生為男,或是男子死後投生為女,便以「沒看到」為理由而做出「沒有」的結論。

要做出「有」的結論比較容易,只要看到一個,就可以說有;但要做出「沒有」的結論很不容易,除非做過地毯式的搜索而找不出任何一個例子,否則很難輕易地做出這個結論。

我叔叔的妻子死後投生為男孩,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的前世,也能準確地認出前世的親友。我們家鄉的習俗,妻子在丈夫過世時,要跪在床尾,握著亡者的雙腳哭泣。我叔叔過世時,這孩子也來了。當著大家的面,這個個頭還很小的小男孩,一進門便跪下來握著叔叔的腳,哭得很傷心。他的眼淚把在場的每個人都弄哭了。

有人說,這些前世記憶是妄念製造出來的,因為這些事情只發生在承許前後世的地方,不承許前後世的地方都沒有記得前世的人。這種說法同樣犯了「沒看見就說沒有」的錯誤。說這種話的人,可曾查遍所有不承許前後世存在的地區,確定那裡都沒有人記得前世?沒有。事實上,在完全不承許前後世的宗教弘揚的地方,還是有一些記得前世的例子。只不過,在承許有前後世的地方,比較容易發現記得前世的例子。

同樣地,女子死後再投生為女,男子死後再投生為男,這種例子只是比較常見而已,但不能以常見為理由,就說同性別投生的機率較大。相同的道理,「承許前後世的地區,記得前世的人比較多」這種說法不對,頂多只能說「承許前後世的地區,被發現有前世記憶的例子比較多」。在承許有前後世的地方,若孩子突然說了一些奇怪的話,周圍的人比較容易想到「說不定這些事情是他的前世記憶」,接著去研究追查;完全不承許前後世,甚至連前後世這幾個字都沒有聽過的地區,聽到孩子描述一些奇怪的情節,可能直接把孩子當成精神不正常,或覺得孩子在胡說而忽視不理,不會進一步做研究;但若有去研究,說不定就會成為記得前世的例子。我想,在某些地方,有些父母應該會刻意阻止孩子說這些事情,甚至還會嚴厲地責罵,因為這樣的事情與他們的教義不合。

二、以「有人記得前世」思惟前後世存在

我曾在印度看過一個與前世記憶有關的電視報導,不過,前世記憶不是該節目的重點,他們也沒在研究前後世是否存在。故事的主角是個小孩子,從五、六歲開始,他經常講出一些奇怪的話,例如「這裡不是我家,我家在別的地方」,而且也清楚講出他家鄉的地名、具體的位置在哪裡,又說自己有太太,她的名字叫某某。雖然父母叫他不要胡說,但他還是偶爾會說。後來父親生氣了,狠狠地罵了他一頓。之後,這孩子就像心裡有話不能說、得了心病的人。在學校上美術課時,孩子畫了一張圖畫,畫裡有房子,房子前面有一輛車,車子前面有兩個人,其中一人拿槍殺死了另一個人。

學校老師注意到這孩子近來有點不一樣,再加上那幅奇怪的畫,就把父母約來學校談話。老師說:「這孩子似乎心事重重,好像遇到什麼困難的樣子。」父母就把孩子說過哪些奇怪的話,以及被父親責罵的事都告訴老師。老師說:「這部份我不太懂,你們最好帶孩子去看醫生。」接著就介紹了一位心理醫生給他們。

孩子被帶去看醫生,醫生聽完來龍去脈後對父母說:「孩子說的這些事,可能是他前世發生的事。不妨去一趟這孩子說的那個地方吧!」這對父母聽到前世這幾個字,馬上覺得是迷信,非常驚訝地跟醫生說:「現在是二十一世紀,您又是大學教授,怎麼說這種話呢?」醫生說:「這我有經驗,因為之前有病人也是這樣。最好是試看看吧!」父母問:「如果去一趟,證實了這件事情,孩子會康復嗎?」醫生說:「有可能,但我無法保證。」於是他們約了時間,由醫生陪同一起去孩子說的地方。

快到目的地時遇到了一個岔路,孩子馬上說:「是這條路才對,不是另一條。」接著再往前開一段路,到了賣茶的商店,孩子說:「哎呀!這間店變化好大喔!」到了某一戶人家門口,孩子馬上說:「在這裡停車,就是這一間!」下了車,他去敲門,有一位先生來開門。一見到這位先生,孩子馬上說:「弟弟!」

孩子的父母連忙說明來意:「這孩子生了病,常說一些奇怪的話,為了把他治好,所以來打擾您,請您原諒。」進到房子裡,他們把家裡的照片給那孩子看,孩子一面清楚地說著照片裡的人是誰,也描述拍照當時發生的一些小事情說:「那時我們到這裡,做了這些那些事,還記得吧?」看了一會兒照片後,孩子突然說了前世妻子的名字,問道:「她去哪裡了?」說完就想去找她。妻子才進到屋裡,孩子馬上就認出她來。印度有一種把米與牛奶混在一起煮的食物,妻子把這道食物送到孩子面前時,孩子說:「我一向都很討厭這食物,難道你忘了?」接著,從門外進來一個小男孩,這孩子問:「他是我的兒子嗎?」一問之下才發現,妻子已經改嫁給自己的弟弟,聽到這消息,這孩子就昏過去了。

那天,就這樣發生好幾件不可思議的事。後來,醫生在大家面前按壓孩子身體的某個部位,醫生說:「他老是說這裡很痛,應該是氣脈卡住了。不過沒關係,只要今天再做一點治療,打通了氣脈,這孩子就什麼都記得了。他現在還沒辦法想起所有的事,只要全部想起來,就有希望痊癒。」結果那天半夜一、兩點時,有人持刀進來要殺死這孩子,但兇手馬上就被抓住了,竟然是孩子前世的弟弟。原來,孩子昏倒醒來之後,趁別人都不在時單獨跟醫生說:「殺我的人就是我弟弟。」醫生就故意設下的陷阱,謊稱孩子只要氣脈通了就能恢復前世記憶,弟弟聽到後感到很不安,決定在半夜痛下殺手,結果就被抓了。

原來,前世哥哥坐著轎車回來,才剛到家門口,就被弟弟開槍射殺。當時哥哥的司機兼僕人也在場,他已經為哥哥開了將近十七年的車。弟弟一開完槍,就把槍往司機的方向丟,司機緊張地接住槍的同時,弟弟就大喊:「殺人了!」此時家裡的妻子和其他人都衝出來,看到地上死了一個人,而開車的司機手上拿著槍。這個被誣陷的司機就被抓去關了。真相大白之後,司機重見天日,換成弟弟入獄服刑。

當然,這個節目把焦點放在犯罪偵查,前後世只是順帶一提而已。


三、對於前世記憶的質疑與釐清

這些前世記憶的內容若是隨便捏造,想什麼就講什麼,應該禁不起查證。但是,以剛才的例子來說,根據這小孩子的描述去查證,無論地名、人名等都完全吻合,可見他想起來的事情並不是隨便胡說。

但有人說,這些準確的記憶只是神通能力的展現,就像有人作夢很準,或是有神通的人可以準確講出過去發生的事情一樣,因此那些所謂禁得起查證的說法,只是因為那些被想起來的事情與事實吻合,頂多只能說他想的很準,不表示那些被想起來的事就是他的前世。但這種說法不合理,因為若禁得起驗證只是因為神準而已,則這些記憶的內容,應該不限於已死亡的某人的前世,也應該要有目前還活著的某人的記憶才對,但從過去到目前為止的所有例子,從來沒看到相關的記載。

再者,那些清楚記得前世的人,與前世家人之間是有感情的。以剛才那個小男孩來說,他就很喜歡他前世的妻子。有人問那位妻子說:「你為什麼相信那孩子前世是你的丈夫?」她說:「因為他記得的內容太清楚了。」不只如此,這個小男孩對於自己前世的孩子非常疼愛,總是自然流露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感情,雖然乍看到那個畫面會覺得很奇怪,表現出爸爸樣子的人是個小孩子,被照顧的孩子則是一個大人,但因為小男孩非常記得自己的前世,所以他很愛前世的孩子,前世的孩子也因為這樣而對前世的父親很好,於是這個小男孩就有了兩個家。

另一個故事,詳細的地點我不太記得,只知道是美國以前曾經發動過戰爭的伊斯蘭教國家,印度有個研究前後世的團隊到那裡去做調查。其中有個案例是,某個記得自己前世的小女孩,她前世是位母視。她這一世住的地方與前世的住處在同一個鄉下,不過兩間屋子距離有點遠。也許在前世,她已經很習慣把好東西留給孩子吃,這一世,這個小女孩只要拿到好吃的零食,就會馬上跑去前世的家給前世的孩子吃。

僅以有前世為理由,應該無法馬上成立「有情於前世曾是我的父母」;但若加上生無始,就應該可以說「有情於過去世的確當過我的父母」。然而,比起有前世,我們恐怕更難接受沒有開始,總是忍不住要問:「最初,是怎麼開始的?」但如果有最初,則這個最初就會沒有近取因;沒有近取因就沒有俱生緣,這樣一來,它就成了無因無緣而生。然而,若是無因生,為何會在某個時間點才生?在那之前不生的原因是什麼?這個問題無論怎麼回答都不合理。微塵的續流往上追溯會發現根本沒有開始,心識的續流往上追溯同樣也沒有開始。透過這層思惟,最後才能做出「有情在過去世確定當過我的父母」這種結論。

有人說,因為不記得了,所以沒有前世。但如果這種理由站得住腳,則六歲以前的事我也完全不記得,難道要說六歲以前的我不存在嗎?有些人因為跌傷了腦部,連自己的父母是誰也都不記得,難道要說這個人沒有父母嗎?

前世存在,只是我們不記得了,若記起前世,我想你們都會慈愛我,我也會慈愛大家。只是我沒有能力讓別人想起他的前世,否則,若能讓那些傷害我的人記得前世我曾是他們疼愛的人,他們應該會改變對我的態度,馬上就會很喜歡我了。哈哈。

四、有情都是我的母親

不管記不記得,事實就是事實。雖然只有在想起來之時,才會生起慈愛心;但就算不記得,只要能好好思惟、認清事實,仍能對有情生起慈愛心。有人說,就算有情在前世當過自己的父母,雖然他們疼愛過自己,但這些都已經過去了,現在我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。如果這道理說得通,那麼,這輩子的母親生育我們、從小照顧我們、慈愛我們,這些也都是過去的事,難道可以因此否認這輩子母親愛護我們的事實嗎?若是這樣,則「某人幫助過我」這句話將完全沒有機會說出口,因為,雖然某人在昨天、在剛才利益過我,但由於每個剎那都在生滅,昨天已逝,剛才也已過去,所有曾經發生的事情都可以不算數。但這種說法並不合理。從續流的角度來說,可以成立一切有情都慈愛我、都是我的父母。

現代醫學可以把人的整張臉都換掉,雖然費用很昂貴;同樣地,過去世曾經當過我父母的有情,現在只是換了一張臉,但他們依舊是我父母。現代也有變性手術,父親可以變成女性,母親可以變成男性,做完變性手術後,雖然對著已經變為男性的母親叫媽媽有點奇怪,但他依舊是你的母親。同樣地,有情只是換了身體、改變了特徵,但他還是他,他依舊是我的母親。透過前後世可以思惟的內容很多,若相信前後世存在,再運用相關的理路經常去思惟,就會對眾生產生慈愛心。

之前講到的第四個偈頌「我從未曾住彼胎,彼從未曾住我胎,此等有情從未有,故有情皆是我親」,意思是沒有哪個有情的胎我沒住過。其中的內容應該可以代換,例如代換成:沒有哪個有情沒給過我十萬元,沒有哪個有情沒為我辛苦過,依此類推。此外,從有情是我的父母這個角度去想,還能想到更多可代換的內容,在他們當我父母的時候,一定給過我很多東西,所以這段內容可以再代換成:沒有哪個有情沒給過我房子、沒有哪個有情沒疼愛過我……。

有一個類似的理路,龍樹菩薩在這部論沒有直接提到,但在他的另一部論《釋菩提心論》裡有說。大意是說,我們已經活過無數輩子,因此,我一定曾多次傷害過有情,所以,我去利益有情是非常應該的事。這個理路在《釋菩提心論》裡是用喻說明,偈頌是「如我予苦般,如是應施樂」,意思是,正如我已多次給予有情傷害一樣,給予有情利益當然是應該的。不過,「『如』我予苦般」中的「如」字可能是譯法不同,另一位印度智者袞秋邦的文集《無邊功德讚》也說了同樣的話,但他不是用喻來說,而是直接說「我已傷害過對方非常多次,所以我應該要利益對方」。

這個理路還有別的運用方式,例如可以這樣想「我已經傷害對方很多次,今天他要來傷害我,就讓他做吧!」從利益對方的角度,可以這樣想「我遇到困難時,他曾多次對我伸出援手;這次他遇到困難,就換我對他伸出援手」。不過,聽到這些話,有些人可能不贊同,心裡可能會想:「他多次當過我父母,我也多次當過他的父母;我傷害過他很多次,他也傷害過我很多次。為何我要忍耐?為何我要幫他?」

若我們現在是在打官司,剛才這種話就可以說;若你很不想幫助某人,但某人逼你,他用的理由是「你必須幫我,因為我幫過你很多次」,你也可以用剛才那番話反駁他。但現在,我們是為了生起慈愛心而討論如何運用這個理路。成立前後世存在這個事實後,若朝著「前世他曾傷害過我」這個方向思考,結果只會讓瞋心變大,沒有任何好處,因為沒有好處,所以不應朝這個方向修;若朝著「前世他曾經幫過我很多次」這個方向思惟,經常練習,有助於生起慈愛心。生起慈愛心不但對他人有益,對自己也很有益。因為有益,所以應該朝這個方向修。

基道果三者中,談基的部份時,事實是什麼就是什麼,事實是:我與有情一樣,有情利益過我,我也利益過有情;但在道的部份,就與「怎麼想才會產生好處」的抉擇有關。經常思惟某事若能產生好處,就要經常思惟它;經常思惟某事若會帶來壞處,就不該思惟它。會帶來壞處的不要用,會帶來好處的就要拿來用。所謂的道,就是這樣啊!

……第二講2017.11.5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