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佛經說:「過去曾造如是業,於今感得如是果。」這句話統攝了業果的重點,它的意思是,造什麼業,就會感得與業相順的果。由於過去傷害有情時,用了不同的方式給予有情痛苦,所以感果時就會以不同的方式領受痛苦。同樣地,由於用了不同的方式利益有情,感果時也會以不同的方式領受安樂。

若是由世間造物主訂下規則,或根據法律制裁罪犯,不管他的犯行是打別人的手或腳,徒手或使用刀槍,或許刑期有長短的差異,但處罰的方式都一樣。偷東西也是進監獄,殺人也是進監獄。無論犯的錯有多麼不同,仍可以給予相同的處罰。但業果不是如此。

業果不是處罰,而是因果的原則。當年種下哪種因,未來就只能長出與因相順的果,所以,殺人感得的結果是短壽;擾亂別人的心,感得的結果是自己不快樂;傷害他人的錢財,感得的結果是自己的錢財被傷害,業果法則是這樣運行的。傷害他人錢財不會導致自己未來短壽,傷害他人身體不會導致自己的心不快樂。不同的種子,不會感得相同的果實,每個業報都與當時種下的因有關,從而感得相順的果。

一、區分「因果」與「業果」

佛教經論講了很多業果的道理,但有些人也許顧慮到在場有新學員,擔心他們或許不相信有前後世,於是只用很粗略的方式介紹業果,例如只從今生的觀點談傷害別人的壞處,包括自己會犯法、以後會被報復、自己的心會混亂等,但這並不是佛教經論說的業果。不光是深淺的問題,而是它根本不是佛教對業果的解釋。

在業果道理中,善與樂是確定的因果關係,惡與苦也是確定的因果關係;但剛才那種解釋方式,雖然一般而言,做善事會為自己帶來好處,做壞事會為這輩子造成傷害,但它不是必然的結果。偷東西只要不被發現,只要這輩子都能逍遙法外,則他就有獲得實際的好處,造惡業是有為他帶來安樂的結果。而有些人為了助人而捨棄自己,遭受很多辛苦,造善業卻為他帶來受苦的結果。

用粗略的方式介紹業果,從某方面來說似乎有益,因為它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提醒,會因為想到「傷害別人,自己會辛苦」而有所顧忌;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卻可能有害,有些人受到這種說法的鼓勵而去造善,但在過程中受挫受苦,覺得佛法說的業果道理是假的,因此產生邪見。

有一位師長把業果與因果做了區分。他說,那種粗略的解釋只能算是因果之理,不是業果之理。什麼才是業果之理?由於造業,而在心上留下一種能力或說習氣,當這個能力成熟,例如造下惡業,在心上留下一種能力,未來當這個能力成熟,就會領受到苦。至於因果之理,以「做了偷竊等觸犯法律的行為而入監服刑」來說,入監服刑並不是由於造惡業、在心上留下習氣、由於習氣成熟而導致的結果;是因為偷東西被別人發現、被監視器拍到,受到法律制裁才會被關。如果別人都不知道、監視器沒有拍到就不會被關。所以,因果之理與業果之理不一樣。

二、造業與感果

再例如,以善良的動機救了某人的性命,因而在心上留下一個能力或說習氣,若臨終時這個習氣醒覺,便能因此投生為人或天;不只如此,在投生之後,這個能力還會帶來長壽的結果,這是領受等流;而且此人這輩子依舊會喜歡救人、不喜歡殺生,這是造作等流;再者,由於這個能力對外境會造成影響,使得外在環境長出很多藥樹、長不出毒樹,漸漸形成一個有益於身體健康的環境,這是增上果(主上果)。

造業後,留在心上的習氣成熟感果時,在增上果這個部份,除了投生後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,也會影響投生時的環境選擇。同樣是投生人道,若是由於斷殺生而投生為人,會投生到沒有戰爭與流行病的國家;若是由於斷偷盜、行布施而投生為人,會投生到經濟環境較好的地方。

此外,同樣造某個業,由於造業方式不同,感果的方式也會有差異。例如,你沒偷盜但也沒布施,未來感果之時,你雖然不會很有錢,但凡你擁有的錢財都很安全,不會被搶被偷,也不會因為天災而蒙受損失。但如果你一面偷盜一面布施,未來感果之時,你會獲得金錢,但總有很多人或事來扯你後腿,留不住這些錢。若不去偷盜,又做了布施,則感果之時,你會得到錢財,也不會有人或事奪走它們,你的財富會很穩當地留在身邊。再者,同樣是布施,若你用輕視的態度給對方金錢,未來感果時,你會在被輕視的狀況下得到錢;若用至心恭敬的態度供養對方,未來感果時,你會在備受尊敬的狀況中得到金錢。由此可見,業果道理的確可以統攝在「過去曾造如是業,於今感得如是果」這句話中。

我認識一位非常聰明的人,他對於「一切安樂甚至佛果位,都是依於他人而來」一事有很深的感受。另一位沒怎麼學佛的藏人,雖然不能說沒學佛的人就一定不懂佛法,不過,就一般的看法來說,這個人佛法學得不多,但他說自己對「一切安樂依於他人而來」這句話很有感受。這樣說來,有些人信心很強,雖然沒有看到理由,依然非常相信業果;有些人智力很好,由於看清理由而深信業果。但是,智力中等的人要對業果生起信心,似乎就有點棘手。哈哈。

總之,佛教經論非常強調信解業果的重要,幾乎可以說放在第一位。因為,對業果的信心可以用在非常多的法類上,信解業果有助於提昇慈悲心,也有助於生起出離心,也能用來遮除瞋心與貪心,可以運用的層面非常廣,幾乎所有法類都運用得上,所以佛教經論非常強調要對業果生起信心。

三、對業果的另一種解釋

或許還可以從另一種角度解釋業果。善與不善最主要的果是受,善的果是樂受,惡的果是苦樂。領受這些受必須要有一個身,做為樂受所依的身是善的果,做為苦受所依的身是不善的果。以上是異熟果。與生起苦樂受相順的外緣是增上果。簡言之,造業主要感得的果是受,在這個基礎下,從做為受的所依身的角度而說的果是蘊體(異熟果),其支分是外在的器世間(增上果)。

在心上留下習氣而後感果,雖然這部份並非全屬於業果之理,但若能先有粗略的了解,應有助於認識業果。不過,對於還沒有學過心識這個主題的人,有些內容要先做一點說明。


四、習氣的作用

習氣如何發揮作用呢?舉例來說,明天早上你有事,必須五點鐘起床。你在睡前用力提醒自己,接著就入睡了。睡著後,你已經忘了「五點要起床」這個想法,若有作夢,則那時你想的是別的事情。但到了早上五點,你會自動醒過來。有些人只要想著明天要五點鐘起床,睡前給自己一個強烈的提醒,不必用鬧鐘,第二天就會準時在五點鐘醒來。不過我不是這種人,哈哈。這是習氣的工作方式之一。

再舉一例。四十年前的人事物,雖然在四十年間都沒有再看過、沒有任何連絡,但四十年後偶爾會夢見。以前留下的習氣在四十年後偶然醒覺,因而在夢裡見到了某人。就像四十年前在心裡留下的習氣,會在四十年後成熟、起現行一樣,由於心續會持續去到來世,前世留下的習氣在今世成熟,這是合理的事。只是我們的常執太強,覺得來生似乎離我們很遠,聽到四十年這個時間長度覺得它不長,聽到來生就覺得那是很久以後的事。然而,若明後天就是死期,現在留下的習氣將在十年後成熟,則這習氣成熟的時間點,不就比四十年還要短嗎?

剛才說到,善不善業感得的結果主要是受。若結合身識來解釋,當我們說頭痛、手痛時,痛的好像是頭與手,但其實痛主要是由心識領受,若沒有心識,則手就像屍體的手,再怎麼用刀刺也不會有感受,用棍子再怎麼打頭也不會痛。由此可知,心識以身體為所依,領受苦樂受。剛才是以身識為例,意識就更不用說了。之前已談過成立前後世的理路,心識的前相續從哪裡來?不是從食物來,也不是從父母來,是從前世來的。

身體的近取因、續流或說種子是從父母而來,父母是從祖父母而來。領受苦樂的心識,或說苦樂受的近取因、相續或說種子,是從前世而來,前世是從前前世而來。有了這些基礎認識後,才能開始談業果。身體不同的外形、膚色、健康狀態與疾病等,雖然也與後天的環境與照顧有關,但與最初的種子---來自父母的基因也有很大的關係,有些能力或特質甚至是隔代遺傳,與祖父母的基因有關。再以外在的物質為例,果樹會長成什麼樣子、葉子是什麼形狀與紋路、會結出什麼果實、果實的顏色與味道等,都與種子有關係。既然一切有形色的物質,最後會變化成什麼樣子,都與其種子上的能力有關,憑什麼說一切心識的產生與變化,與種子沒有任何關係?

根據一般的因果關係可知,心識領受到什麼樣的苦樂受,雖然會受到暫時的緣的影響,但也必須觀待它的種子近取因。再者,身體的種子並非永遠不變,只要遇緣它就會變化,由於種子變化,之後產生的果也會變得不一樣。同樣地,心上的善惡習氣也不是永遠固定不變,由於內心某種運作方式改變了這些習氣的能力,最後產生的結果就會隨之不同。

就算沒有特別的外緣,有些人沒由來地就感到害怕恐慌,有些人沒由來地就覺得不快樂,有些人會看到一些幻象,有些人有幻聽,例如聽到有人在耳邊說「我要殺了你」等。或許有人會說,是因為腦部發生了變化才造成這些結果;但從佛教的角度解釋,這些結果都與心識的種子有關,與過去造業時在心識上留下的能力有關。有些人恐嚇別人、讓人心生害怕,這個種子帶來的結果是自己感受到害怕;有些人說粗惡語讓別人感到不快樂,這個種子的結果是自己感受到不快樂,有時甚至沒有任何理由,就是很不快樂。相反的,有些人總是很安心快樂,不是因為他特別懂得思惟,不太確定是不是因為特別笨,哈哈!總之,就是有這種人,他總是沒由來地心情很好。這些結果,都與過去各自造業時留下的習氣有關。

有些人非常聰明,有些人則非常愚笨,這也都與心識的種子有關。雖然也可以從身體與腦部的狀態做一些解釋,但目前為止,確實的研究結果僅止於「若腦部的情況是如此,心識就會有這種情況」這個發現。但若再仔細深究,真的可以確定是因為腦部的變化而影響心識嗎?還是由於心識的變化而影響了腦部呢?尤其,近來相關的研究已經證實,改變思考方式,會使身體與腦部發生變化。有研究發現,修慈悲心會增加身體免疫系統的能力,生氣則會使免疫系統衰退。

我聽到的研究結論就只有這些,若有機會可以向專家請教,我想要問得再仔細些,想知道有沒有更具體的關連性,例如,是否一生氣,免疫系統就開始衰退,一修慈悲心,免疫系統就開始增強,一停止生氣,免疫系統就停止衰退,一不修慈悲心,免疫系統就停止增強。

例如,某甲生起了很強的瞋心,後來由於突然要處理別的事,轉移了注意力,於是看起來不生氣了,但此時瞋心只是不明顯而已,它的力道依舊在。某乙本來以為某人傷害了自己,於是生起很強的瞋心。後來再想一想,覺得是自己錯了,不應該生氣;或是遇到了某個機緣,弄清楚原來是一場誤會,因而消除了瞋心,然後再去做其他的事。某甲與某乙現在都在做著別的事,從外表看他們都沒有在生氣,但某甲瞋心的力道依舊在,某乙瞋心的力道則不在了。若能針對這一組例子做研究,看看此時某甲的免疫系統是否持續下降,就算下降的幅度沒有盛怒時那麼強也沒關係;也要看看某乙的免疫系統下降的情況,有沒有隨著真的不生氣而完全停下來。同樣地,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觀察修慈心對免疫系統的影響。若能得到清楚的驗證,應該會有助於進一步的研究。

五、結合現代例子演繹業果之理

我曾聽一位心理醫生說,童年時期曾被傷害的人,時隔三、四十年,小時候遭遇的事情他已經忘記,就算被人提醒也沒有特別的感覺。然而,成年後的他,由於遇到了別的事情,心就生病了。醫生說,這個人的心病是源自童年時期的傷害,若要治好心病,就得把童年的過往處理乾淨,處理的方式是讓過去的事情在他的心裡浮現,接著讓病人對加害者修慈悲心,或用其他方法把被這個過往清理乾淨,否則心病不會痊癒。有人問:「小時候的事情他早已忘記了。」醫生說:「只是忘記了,但影響力依舊餘留在心上。」這位心理醫生的想法與我差不多。

如果上述的情況屬實,也就是說,童年時期的傷害在心中留下某種能力,因而在三、四十年後造成身體或心理的變化,若不把它清理乾淨,對身心的傷害就會繼續下去。而所謂的三、四十年後,若這人已經過世,那個發生影響力的時間點便是他的下輩子。此時,心還是本來的心,留在心上的習氣依舊存在,雖然換了一個身體,但這個習氣依舊有能力讓他身體的免疫系統衰退,使得他體弱多病。相反的,若前世修慈心而且它們的能力還在,不但能讓今生甚至來生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強,使得他長壽無病。雖然佛經中並沒有使用免疫系統這個名相,但若把「修慈心來世會長壽,生瞋心傷害別人,來世會短壽多病」這段話與剛才的觀察結合,應該是合理的。

即使不談業果,只談一般習氣的作用,它不僅影響今生,連來世也會受影響。現代人會用催眠的方法使人想起前世。有個例子是,一位很會開飛機的人,他習慣一進駕駛艙,一定要朝左翼看一下才放心,否則就會很焦慮。經過催眠才知,他的前世是越南人,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飛行員,當時飛機的左翼被飛彈擊中墜機而死。這個習氣帶到今生,一方面使得他很快就學會開飛機,但也使得他有這個奇怪的習慣,一定要特別檢查左翼,否則就會很恐慌。

……第三講 2017.11.7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