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以下這些問題,一定要好好想,而且要多想幾次。首先想想,從早上起床到現在,你做了什麼事?為什麼做那些事?

以我為例。今天早上醒來時有點不想起床,因為天氣很冷,那時心裡想的是「我很冷」,而不是「其他有情很冷」;然後起床去洗臉,因為「我需要乾淨」;之後吃早餐,因為「我要好吃的食物」、「我需要健康的身體」;接著穿衣服,因為「我會冷」。就像這樣一一檢視自己,從睜眼起床到上床睡覺之間一整天的行為後發現,我的所思所想都只繞著「我」而轉,即使睡著了也是一樣,做惡夢時想的也是「我慘了!」。

從白天到黑夜、即使在夢中,都隨著愛我執而轉。今天是如此,上個月是如此,去年是如此,從出生至今一直是如此。即使值遇善知識與善友學習佛法,講到前後世、三惡趣這些內容,心裡馬上想的是「但願我不要投生到惡趣」;講到淨土,馬上想著「但願我能投生到淨土」;到了中士道,講到煩惱過患時,心裡想的是「願我能掙脫煩惱的束縛」,完全不會想到「願有情能夠脫離煩惱」;講到解脫輪迴,心裡馬上想著「願我能得解脫」,完全不會想到「願有情能脫離輪迴」。這就是我們的樣子啊!

好好地看一看自己都在做些什麼,你會看到:從出生到現在,我們一直在做、唯一在做的,就是「珍愛我」。雖然這門課不會涉及前後世,但無論你是否相信,前後世確實存在。前輩子你一直在做的事也是「珍愛我」,前前輩子也是,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都是如此。以這輩子來說,即使是剛出生時的啼哭,也是因為與生俱來對我的貪,使得嬰兒在遇到困難就會哇哇大哭。

無始以來,我們一直且唯一在做的就是「珍愛我」。被你看得這麼重要珍貴、費心保護的「我」到底是什麼?為什麼要這麼珍愛「我」?以上這些問題,我們連問都不問,又是為什麼呢?應該要問一問吧!

既然我們一直珍愛「我」,有三個問題是一定要問的。第一、這麼重要珍貴、我拚命費力在保護的「我」,到底是什麼?第二、為什麼要這麼愛執「我」?第三、愛執「我」到底有什麼好處?


這三個問題本來就是該問的。比如,某人在路邊撿到一個行李箱,他覺得行李箱裡的東西很重要,如果有人來搶,他會想盡辦法保護,即使挨揍或必須到處躲藏也在所不惜。看到他一路這麼辛苦狼狽,大家一定會問他:「箱子裡有什麼?」、「為什麼你把這箱子看得這麼重要?」這些問題當然該問啊!萬一行李箱裡有炸彈,那他不是慘了嗎?哈哈。

在印度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。印度有一陣子經常發生爆炸事件,爆炸物都放在行李箱裡,無端在公車站出現。爆炸事件發生後連續一、兩個月,旅客就算把行李箱放在候車大?逕自去上廁所,也不會有人來偷,因為大家都害怕行李箱裡放的是炸彈,所以沒人敢偷拿。所以,你當然應該弄清楚箱子裡裝了什麼,裡面如果是炸彈,那就慘了;裡面如果是金子或錢,那你為了它到處逃亡、為了保護它而跟人打一架,都很值得!

連問都不問、抱著行李箱狼狽逃跑的人,我們會覺得他很奇怪,但我們的作法跟他不是很像嗎?把「我」看得非常重要、拚命保護,但我們根本沒問過「我」是什麼,也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這麼珍愛「我」。

因為「珍愛我」是我們一直以來唯一在做的事,所以我認為上述三個問題一定要問,要經常、一再地思考才行。

為了讓思緒更清楚,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步驟想看看。首先,觀察自己一整天的生活,看看自己如何珍愛「我」;然後,用抽離的方法,把「我」放在面前,接著想:我日日夜夜都在為這個「我」服務,到底是為什麼?以我為例,在想這個問題時,我要把這個叫做圖滇悲桑的人放在我面前,包括圖滇悲桑的身體與內心都放在我面前,然後問問自己:「我日日夜夜都在為這一個人做事,就只忙他這一個人。只要他快樂高興,我什麼都肯做。為什麼?」如此思惟之後,你才會對自己一直以來的作法,生起一點點奇怪的感覺。

我們維持這種作法已經很久了,還要繼續下去嗎?如果沒有理由,卻還執迷不悟,不是很傻嗎?應該好好問自己:「到目前為止我都一直這樣做,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?」

在不斷反問自己的過程中,如果有一天,你覺得自己沒有理由再繼續下去時,可以用祈願的方式進一步訓練自己的心。你可以這樣想:「只要還活著,無論直接、間接或順帶地,我都要盡力去利益他人;下輩子,願我能夠成辦他人的利益!」透過祈願的方式,一再地訓練你的心。在未死之前要利益他人,死了之後也要繼續利益他人;未成佛之前要利益他人,成佛之後也要繼續利益他人。如果你能真正這樣想,「虛空未盡之際」這個利他的概念才會從此產生,無論是用直接、間接或順便的方式,在虛空未盡之際,就是要去成辦他人的利益。聖座嘉瓦仁波切說,這樣做既是自利也是利他,既能帶來暫時的利益,也能帶來究竟的利益。在這樣的思惟後,透過唸誦「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」而至心祈願,既可以累積廣大的資糧、心情會很快樂,同時也種下菩提心的習氣。


聖座經常唸誦這句祈願文「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」,我們也可以常常這樣唸誦發願。

我們如此珍愛的「我」,到底是什麼呢?約三千年前,印度境內有人開始研究這個問題,而後無論印度教或佛教祖師都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,必須好好研究,因此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見解。果芒札倉的一位住持促青格西,他寫了一部「中觀」的著作,其中有一段話我看了很有感受。書裡寫道:「外道論師的主張即使有錯誤,但他們起碼研究過;如果我們連問都不問,比起外道,我們實在更差勁!」

雖然藉著這三個問題的探究,將會開始涉及「無我」的議題。但此處我想請大家先問自己的問題是:「為什麼我們需要愛執自己呢?」

常常問自己:愛執「我」的理由到底是什麼?捨棄他人的理由又是什麼呢?口頭上的回答沒有用,要試著挖掘內心深處的答案。透過不斷思惟,你的心應該會被逼出一個答案。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會是什麼,但那會是你心裡最老實的答案。

如果想不出來,也可以用實例去模擬,透過清楚的貪著對境,可以把愛執自己的樣子變得比較具體。比如,你用自己的一筆存款問自己:「這個錢花在我身上就可以,花在他身上就不可以,為什麼?」、「我這個身體我用就可以,他用就不行,為什麼?」、「我希望好事發生在我身上,而不是發生在他身上,為什麼?」、「壞事發生在別人身上無所謂,如果想到壞事可能發生在我身上,我就覺得完蛋了,為什麼?」

如果還是想不出來,那就把事情想得再具體一點。先想一件已經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可憐遭遇或倒霉事,接著想:「如果由我來替代對方,讓這事情發生在我身上,會怎樣?」此時你的心會有「那可不行!」的感覺,然後你接著問自己:「為什麼不行?」看看你會怎麼答。

或是先想一件已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,或是你已擁有的好處,接著想:「如果這東西不是我用,讓給別人會怎樣?」此時你的心裡會有「那不行!」的感受,然後就接著問自己:「為什麼不行?」

在這個自問自答的過程中,要注意當你覺得好處被剝奪或感覺大難臨頭時,心裡那種「那不行」的感受一定要產生。如果沒有這種感受,你的答案就有可能只是嘴上講講,並不真心。所以要設法要讓問題有切身逼真的感覺,當心裡產生「那可不行!」的感受時,接著追問自己:「為什麼不行?」然後看看心裡很老實的答案是什麼。

「為什麼不行?」這就是今天的回家作業。下一堂,也許可以針對大家的回答,做一些討論。

…出自:《四聖諦第一回》第七講 2007.12.14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