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一、學習的核心:道次第

道次第不但整理出修行的先後次第,而且也清楚說明每個修行科目的關鍵處;產生什麼樣的覺受與證量,就代表自己達到什麼階段,這個階段的下一步又該做哪些修行。學會道次第之後,才有辦法判斷自己的程度到哪裡,也才能知道自己應該要從哪裡開始實修。

學佛如果離開道次第,不但很難把學到的與實修結合,也不容易運用;如果不離開道次第,則無論學到什麼,都可以成為道次第的補充。

二、學習的步驟

(一)先廣泛聽聞

學習佛法的步驟,我個人的想法是:先聽聞,而且量要大、種類要多,這可以使你的眼界變得寬廣。必需聽聞的內容有三大類:佛法介紹、道次第、五部大論。

A.首先建立對佛法的概略認識

在學佛之初,不論精純度如何,都必須先對佛法有整體的認識才行。尊者無論在哪一場講經法會中,幾乎都會先概略介紹佛法是什麼。他常說:「雖然學佛的主體是實修道次第,但在進入主體之前,必須先建立對佛法整體的認識。」。

B.完整聽聞整部道次第

從整個道次第的架構來看,雖然「依師軌理」與「暇滿難得」是最開始的兩個科目,但如果對道次第沒有完整的概念,這兩科其實不容易修。

以依師軌理為例,依師軌理的實修項目中,有一項是要修「念師長恩」,若你要運用的理由是「師長對我有恩,因為他對我開示空性的道理。」這個理由到底能不能真正說服你,就要看空性在你心裡的價值有多少。如果對空性一點感覺都沒有,對你而言,開示空性之理其實沒什麼了不起,還不如直接給你幾十萬元,你會更感激;反之,若對「空性很重要」有些許體會,想到「上師對我開示空性」,你內心的歡喜感會很不一樣,也會很自然對師長生起恭敬心。

同樣地,如果對空性與菩提心的重要性毫無體會,聽到「暇滿人身可以用來聞思空性、實修菩提心」這些話,你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值得高興。在這種情況下,無論你再怎麼修「暇滿義大」,內心也不會有改變。

所以在實修之前,必須完整聽聞整部道次第。

(二)統整所聞

如果你很精進又注重實修,下列問題也許不會發生;否則在廣聞一段時間之後,你發現自己參加任何法會或課程,會覺得這些內容都是聽過的,而且都聽得懂。然而,雖然聽得懂卻無法複述,或雖聽懂卻不知如何思惟。此時你該做的是:把聽過聽懂的內容做統整,並且在內心確認、牢記。

(三)開始實修道次第

在確認並牢記這些佛法內容後,你開始有能力講給別人聽,也有能力思惟辯證,但你的心卻沒有改變,甚至愈來愈油條。剛開始聽法還覺得感動,但後來愈聽愈麻木,覺得這些法對內心沒有幫助,聽到後來,甚至覺得尊者總是講一樣的東西,了無新意。此時你該做的是:開始在實修上努力。

無論廣略,從頭開始實修道次第,每天實修一小時,做不到就每天半小時,再做不到就每天十五分鐘。如果無法每天完整地修,那就修其中一個科目;如果無法每天修一個科目,那就修某個科目中的一個子項,比如依師軌理中的「依止勝利」。針對這個子項,你可以花一星期或十五天實修,之後再移到下一個項目「不依過患」實修十五天,依此類推。總之,即使你沒有很多時間,但每天固定花一點時間,依著順序把每一個項目都花十五天去修,如此不間斷地完整修完一輪道次第。一旦你在這個過程中嚐到了法味,再去聽法時,無論聽到什麼,你都會覺得饒富深義。

透過這種方式嚐到滋味的人,這一生應該都無法放下經論了。無論讀多少經論,他的心都會得到滋潤而持續進步,即便那些經論都是早就讀過、沒有一個字沒學過,他還是會孜孜不倦地想要再多讀幾次。就好比美食當前,就算肚子已經飽了,再吃就會肚子痛了,你還是很想吃。

在純粹聽聞的學習階段,獲得新知、運用理路的成就感,會引起你對學習的高度興趣,但那時的你應該還沒有真正嚐到佛法的美味。除非前世曾做過實修,今生才能在沒有實修的狀況下,就能真正嚐到佛法的法味。總之,除非真正去實修,否則根本不可能嚐到法味,百分之百不可能。

(四)如果條件夠,繼續學習大論典

過去噶當派分為「教典派」、「教授派」、「道次第派」三派,噶當三派都有得到修行成果的人,表示這三種方法都是可行的。三派之中,教典派主張廣大學習各種論典。雖然不學大論典、只要依照正確方法實修道次第,也會產生具量的覺受;但如果照著教典派的方法,不只學習道次第,而且也學習大論典,就好像一個既會開車又會修車的人,途中如果車子拋錨,他有能力自己檢查到底壞在哪裡,不必在路邊等人救援,直接把車子修好後就能繼續上路。

如果你的身邊無論何時都有一位有學識、有修行、有慈愛心、又有時間的師長在,那麼,沒有經論的基礎就沒有關係,這就好像開車時身邊隨時有會修車的人跟著你一樣。但如果身邊沒有這種人,而你自己又完全不懂車,萬一車壞了,你就只能在路邊等了。

總之,先花三、四年的時間廣聞佛法、建立整體概念,這是很重要的。而後,如果你真的想把佛法學好,就要開始實修道次第,站在這樣的基礎上,再進行其他的學習。


三、遇到瓶頸時

(一)把重點放在淨罪集資

剛開始實修時,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,有時修了有體會、有時沒有體會;有時修得不錯、有時修得很糟,這些都很正常。經過一段時間後,如果你無論怎麼修,內心一點進步的感覺都沒有,這個時候就要把重點放在「淨罪集資」上。

(二)向上師祈求

同樣地,到了這個階段,與依師軌理有關的「祈求上師」確實很有用。有時候,再怎麼努力都沒進步,若用了某個方法竟然立刻改善,這類方法藏文稱為「博敦」(譯註:意思是「很明顯地發揮了效用」,類似中文的「立竿見影」)。帝洛巴尊者曾經跟那洛巴尊者說:「所有『博敦』中最殊勝的,就是上師啊!」有親身經驗的人都會說:無論實修什麼,共同的「博敦」都是祈求上師。

無論你實修的主題是什麼,共同的博敦都是「祈求上師」。這個方法不僅遇到實修瓶頸時可以運用,當你學習經論時記不住文句,或雖記住文句但不明白文意時都可以用。正如《廣論》所說的:「聽聞不能持文,思惟不能解義,修習相續不生」,在這個時候若去淨罪集資、在依師軌理上下功夫,將會很有幫助。因此,不僅實修,在學習經論、聞思之時,淨罪集資與依師軌理都很重要。

四、文殊菩薩的教示

如果你希望能做到以下三件事:第一、能掌握到真正的內涵;第二、凡掌握的內涵都真正利益自己的心;第三、凡利益到自己的,也能利益到他人。文殊菩薩說,那麼你應該做的是:第一、向與本尊無二無別的上師祈請,無論你所修的本尊是哪一位,都要把他視為與上師無二無別,如此地向他祈請;第二、隨分隨力地淨罪集資;第三、以具備前兩個條件為基礎,學習五部大論。

文殊菩薩所說的這段話裡,包含了三個條件,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。我們很容易看好只具備某個條件的人,比如我們可能會想:「這個人非常聰明,跟我們完全不一樣,他應該會有很好的成果。」但隔了幾年,他的表現卻不如預期,而且每況愈下。這是因為他沒有具備所有的條件,「因」沒有齊備,「果」就不會產生。

…摘錄自:四聖諦第一回 第五講 2007.12.11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