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2011問答集

  • 修心的方法雖然有效,但我就是不想繼續練習。為什麼?

    問:由於辦公室一位同事從中作梗,他跟老板講我的壞話,使我因此失去升遷的機會,所以我非常氣那位同事。我想起曾經看過格西的一篇開示,裡面提到格西如何運用方法消除怒氣。由於這種憤怒讓我非常痛苦,所以我也試著運用方法,在每天下班之後,我至心祈求宗大師父子三尊,向他們啟白我內心有多憤怒,祈求他們了解幫助我。經過三天之後,再看到那位同事,憤怒真的減低很多。我很高興,運用佛法的方法,原來真的有這麼明顯的效果,但我也不想繼續練,不想要練到像格西那樣可以對敵人微笑,我覺得「錯又不在我,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?」我知道這種想法不對,但就是說服不了自己。想請問格西,為什麼我的心這麼奇怪?前方明明有道路,也有指導我如何改善的師長,也教了我方法,但我就是不想做。

    答:非常憤怒的時候一定很不快樂。當時你之所以願意設法讓自己不那麼生氣,只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已。恐怕你並不真正明白瞋恚會造成多大的傷害,也不了解慈悲心的能力有多強、帶來的利益有多大。由於你只是為舒解眼前的不快樂,目標只放在暫時性的解決,自然不會有太大的意願持續做下去。

    你不想繼續,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深入思惟修忍辱的利益、不修忍辱的過患。由於認識不夠,所以不想繼續。再者,即使已有相當清楚的認識,也可能因為「不習慣」而停下來。因為平常沒有觀察修(設定主題,規劃座上如何修、座間如何做…)的習慣,要你馬上做,便會有一種進不去的感覺。

    如果承許大乘佛法,對於佛的種種不可思議的身語意功德有一點認識,稍微體會到佛成佛之後,每日能做多少利生事業;而偉大佛果的種子,正是我們現在心續中的「愛」。只要好好地栽培這顆種子,讓它的能力不斷成長壯大,一旦愛的能力臻於圓滿,便是我們獲得偉大佛果功德的時候。而瞋恚直接傷害的,就是我們心中這顆珍貴的種子。失去在公司的地位,不過是很小的損失。那個說你壞話的人,造成的損失真的很小;你心中的怒火,才是會帶來極大傷害的真兇。明白這點後,你才會強烈地感受到這怒火非撲滅不可。

    這樣說來,修忍辱似乎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,也需要經論的學習做為後盾才行。

    你說「錯又不在我,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?」但其實你做錯了很多事情。從上士道的角度來說,如果你已成佛,就不會遇到你講的這些麻煩。你至今仍未成佛,讓自己身處於目前的麻煩中,所以你有錯;以中士道的角度來說,是因為你沒解脫才會發生這些事,所以你有錯;以下士道的角度,先從特殊下士道的角度來說,如果你已投生到淨土,就不會遇到這種事情。是因為你不投生到淨土,繼續在這樣的世間待著才會這樣,所以你有錯。

    從下士道業果的角度來說,如果你過去生從未傷害過任何一個有情,今天這事情就絕對不會發生。即使有人刻意計劃要傷害你,他也無法得逞。如果你不曾傷害過任何人,誰都傷不了你。但今天你被傷到了,所以你當然有錯,怎麼會都沒有錯呢?

    再從無始的生生世世流轉來說,今生你的同事這樣傷害了你一次,他離間你與上司之間的關係,害你因此失去升遷的機會。但在過去世,你早已用過同樣的方法,多次傷害過那位同事。在那時,他所經歷到的,就是你現在經歷的痛苦。你只計算目前你被害的這一次,所以你很氣,可是過去世那麼多次你害他的記錄,你都沒有算進來。你害他很多次,他就害你這一次,這樣算起來,應該還可以接受吧。

    最後,從今生的角度來看,他跟上司說你的壞話,而你沒能力去把誤會說清楚,這表示你的能力仍有不足。最後升遷的機會落在別人頭上,也有可能不是離間的效果,而是別人有更勝於你的優點。

    仔細地想想,我們怎麼可能一點錯都沒有呢?

    有人從中作梗破壞你升遷的機會,如果有辦法爭,那就去爭看看;如果沒辦法,那就修忍辱。由於這個因緣你修忍辱,可以淨除很多的罪障。如果真有來生,你也會因此得到比目前你失去的好上百倍千倍的結果。這些都是你可以擁有的好處,就去拿吧!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6.16

  • 學佛,最後都會變得想要出家嗎?

    問:學佛,最後都會變得想要出家嗎?

    答:學佛不一定要出家。至於學到後來會想出家嗎?有可能。當內心生起出離的想法,也知道持戒的重要性,自然會產生出家的希求。再者,出家可以集中心力學佛,身為在家人就會困難許多,當然,若雖然在家但能持守梵行,可能會好一點,否則以在家人之身,恐怕很難集中全部心力學佛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學佛一定要跟出家人學嗎?一定要拜師嗎?

    問:學佛,一定要跟著出家人學嗎?一定要拜師嗎?

    答:不一定要跟出家人學!至於「一定要拜師」這個問題的意思,如果是問「要去跟著老師學嗎」,答案也是不一定,可以自己透過書籍、錄音帶或影片學習,但如果可以找到一個懂的人跟著學,學習會變得容易很多。

    如果「一定要拜師嗎」是在問「一定要視某人為善知識、依止他嗎」,這問題的答案,要看你學佛目的而定,如果只是為聽聞、知道佛法內容、有能力轉述給別人聽,倒也不一定要依師,有的話很好,但沒有也沒關係。但如果你學佛目的是為了能進一步實修、改變內心,就一定要依師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學佛一定要學會什麼?

    問:學佛一定要學會什麼?

    答:四聖諦!因為它是整個佛法精華的濃縮,是學佛地圖裡最重要的集散地、吞吐港。學會四聖諦,既能掌握佛法思想的核心,又能讓你觸類旁通,看見整個佛教深廣微妙的境界。

    四聖諦是佛法思想的骨幹,它在講的是因與果之間的關係。四聖諦中,苦諦與集諦是苦的果與因,滅諦與道諦是樂的果與因。

    我們都是為了解決問題、消除痛苦而學佛的。學習苦諦,是在學習釐清問題、認識痛苦,就像先認識自己生了什麼病一樣;學習集諦,是在學習如何找到問題根源、探究苦因,就像弄清楚生病的原因一樣;學習滅諦,是在確認問題是否無解、痛苦能否消除,就像確認自己得的是否不治之症一樣;學習道諦,是在學習解決問題、消除痛苦的方法,就像吃藥開刀一樣。

    有了四聖諦的基礎後,再進一步深入學習佛法,比較不會走錯路;反之,如果沒有四聖諦的基礎,只憑著信心尋找佛法的道路,恐怕會有走錯路的危險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學佛有什麼好處

    問:學佛有什麼好處?

    答:我們都要快樂,快樂又分為由身體得到的快樂,以及由內心得到的快樂。身體要舒服,心也要快樂,身心兩方面的快樂我們都需要。如果只追求身體的快樂,財物等外在順緣就算再圓滿,如果心不快樂,這樣的人其實不會覺得自己快樂。如果他不想誠實面對,他會說自己很快樂;但如果誠實,他會承認自己並不快樂。

    學佛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讓你這輩子更快樂。既然快樂有兩種,所以快樂與否,並不完全由外在世界決定,它其實與你內在的想法密切相關。在兩種不快樂中,心的不快樂都是煩惱製造的,學佛可以削弱煩惱的力量,讓你更快樂寧靜。再者,「不傷害他人」是佛法很重要的教誡,由於學佛而減少傷害他人的行為,也對整個社會帶來很多益處。

    因為學習了佛法,壞的心漸漸減少,好的心受到培養而漸漸增長。善良的心是一切快樂的根源,它不但能讓自己快樂,也讓別人快樂。如果有一天,這個世界的善良變弱、消失了,這個世界將會變成魔鬼的世界。沒有人願意對別人伸出援手;大家為了自己的事,可以完全無視於他人的存在與需要;各行各業的人,包括醫生、商人沒有絲毫利他的心,這樣一來,世界將變得可怕到無法想像。

    學佛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預約來生的快樂。學習佛法、懂得業果的道理後,若能實踐該做的、停止不該做的,不但可以預防來生墮入惡趣受苦,而且來生會處在更好的狀態、擁有好的身體、獲得許多安樂。上述這些好處,乍聽之下或許覺得疑惑,但是,前後世與業果的道理,都是可以運用理智確立的事實,所以,學佛可以使來生變得更好,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迷信之言。

    學佛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獲得永恆穩定的快樂。為了快樂,我們已努力了很久,雖然想盡各種辦法消除痛苦,但「從此幸福快樂」永遠都只是夢想,從未成真。在這一生活著的時光裡,我們不斷遇到各種苦難,而且這種情況一直重覆上演,不是只這輩子如此,前輩子、前前輩子,一直以來都是如此。要設法終止苦難的循環,就要徹底消除一切苦。學佛可以幫你達到這個目的,獲得永恆穩定的快樂。

    學佛的第四個好處是可以成佛。如果你不只希望自己永遠快樂,同時也希望完全具備讓別人也永遠快樂的能力,那就必須成佛。

    學佛還有第五個好處嗎?沒有了!哈哈。因為一旦成佛,無論自利與利他都完全究竟圓滿,所以也就舉不出更超越的好處了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學佛的人看起來好像比較平靜的樣子,但他們快樂嗎?

    問:學佛的人看起來好像比較平靜的樣子,但他們快樂嗎?

    答:學佛的人有很多種,如果你所說的學佛人不只有聞慧,而且有思慧甚至修慧,那麼他不只有表面看起來平靜,內心也一定很快樂,聖座嘉瓦仁波切就是很明顯的例子。聖座肩上的責任既多又重,但他看起來總是那麼輕鬆、喜悅與平靜。他曾親口說,這都是拜學佛之賜。而我們就算達不到他那樣的境界,也一定可以獲得相對的好處。

    學習佛法,即便我們的心還沒完全轉變,至少也不敢太胡來、太肆無忌憚地做壞事。有時我們會聽到社會上一些駭人聽聞的惡行,這些人在傷害別人的時候,心裡一點顧忌也沒有,壞得令人髮指,傷人又傷己;學過佛法,概略了解死亡無常、前後世存在以及業果的道理,並且做了一些思惟,即便還沒產生真正的證量,還無法斷除所有的惡習,可能還是會口出惡言,但不致於太放肆。由於學佛法,防範我們成為那樣的惡人,這也等於是一種快樂。

    有位閉關者十年來每日固定略修道次第,並且以念死無常做為觀修的重心。他說,今生已沒有什麼事可以困擾他了,包括今生快樂與否、名聲好壞與否,以及因為貪著今生而引動的種種煩勞,都不再困擾他了。

    因為沒有實修,所以我也有煩惱熾盛、無法對治的時候,在那樣的時刻裡,我會對自己產生好大的懷疑,想著學佛對自己到底有什麼好處,學佛這麼久了,怎麼還跟平常人一樣?然而,跟一般人相處時,見聞到他們的所思所想,我有時會感到非常訝異:「你怎麼敢這麼想?敢這麼做?」兩相對照下,我知道自己之所以沒這麼想、這麼做,並不是天生如此,而是由於學習佛法後受到影響,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壞想法和壞行為才被擋了下來。

    我不是天生就懂得阻止壞念頭與壞行為,是在學佛後才懂得的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學佛後不可以做什麼?

    問:學佛後好像很多事不能做,不能喝酒吃肉、要過著正經八百的日子。請問學佛後不可以做什麼?

    答:「不傷害有情」是佛教徒共同的道德觀,學佛後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傷害有情。然而,在這個原則下,到底有哪些事情不能做,很難一一列舉出來。

    再者,該不該做某事,不一定與學佛有關,應該要評估做這件事的利弊得失再決定。例如,該不該抽煙喝酒,要看對身體是否有害。若有害就不該做,若有益就應該做,所以這個選擇與是否學佛無關。不過,若要繼續抽煙喝酒,是否就不能學佛?不是。即使無法戒煙戒酒,你還是可以學佛,學了之後就能從中獲益。

    有人問學佛後還可以不可打蚊子?這個問題同樣也與是否學佛無關。如果你知道蚊子和自己一樣想離苦得樂,殺蚊子會使得自己來生受苦,那殺蚊子就是不該做的事。可不可以殺蚊子,與上述的認識有關,與有沒有學佛無關。如果以上說的(蚊子也想離苦得樂,殺害蚊子會使自己來生受苦)是事實,那就不該殺蚊子;如果不是事實,如果蚊子跟我們不一樣,牠並不想要離苦得樂,殺了之後自己也不會領受苦果,那你想殺就殺無所謂。

    不過,如果無法斷除打蚊子的習慣,還可以學佛嗎?當然可以。就像如果有人問:「我斷不掉某個壞習慣,是否所有壞習慣我都該做?」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就算無法斷除某個壞習慣,但還是可以斷除其他的壞習慣。同樣的,學習佛法後雖然無法斷除打蚊子的習慣,但由於學佛,其他的壞習慣就有機會被斷除,所以還是可以學佛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學佛是什麼意思?

    問:學佛是什麼意思?

    答:這個問題,可以從內容與方法兩個方向回答,首先談學佛要學的內容。佛法最重要的精華是四聖諦,大乘佛法的精華是大乘的基道果,包括基的世俗諦與勝義諦、道的方便跟智慧、果的法身與色身。所以,如果你在學習四聖諦或是大乘的基道果,就是在學佛。

    再談學佛的方法。學佛的方法很多,以下約略介紹三種。第一種方法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是,運用理路去學習佛法的內容,並對於佛是否存在、法的道理是否為真、學佛能否帶來真正的利益等問題,透過理路思考得到肯定的答案。這種方式稱為「學性相」,南印度包括甘丹寺、哲蚌寺、色拉寺在內的三大寺僧眾都投注很大的心力用這種方式學習,北印度辯經學院也是如此。聖座嘉瓦仁波切看到這種學習方式的重要性,從很早以前就呼籲所有寺廟與學校都要學習性相,這個主張近來逐漸被落實了。不只男眾僧侶,尼眾寺院也都用這種學習方式,所以在家人若想用這種方式學習,也有地方可以學。

    學性相的方法是,首先學習理路,學習如何透過理由去成立某個結論,而後跟著師長學習經論,試著運用理路去抉擇經論的內容,同時也與同學討論或辯論。這是一種非常仔細的學習方式,也可以說是最好的方式。

    第二種學習方法是,不用理路辯經的方式學,而是由師長直接解釋經論內容,學習者在心中確立師長講授的內容。

    這兩種學習方法都要學習大論典,包括《現觀》、《中觀》等。如果沒有能力學習大論典,就可以用第三種方法學習,不學習大論典,而是由師長解釋道次第的論典後,學習者按照上師的開示內容去思惟。

    我個人認為,第一種學習方法與後兩種方法之間,有個很大的差別。以學開車為比喻,這三種學習方法都是在教人學會開車,而且無論用哪一種方法,只要好好學,都可以學會開車。但用第一種方法學習的人,不但要學開車,而且幾乎也在學造車,包括車子內部各個零件的位置與功用、正常運轉需要哪些條件、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故障、故障時要如何修理……等。這樣的人,因為他不但會開車,而且也很了解車子,所以可以自己開車上路,萬一半路車子拋錨也可以自己解決;然而,用後兩種方式學習的人,出門就必須帶著修車技師隨行,否則一旦車子在荒山野嶺故障,自己又不懂得修,那就會動彈不得。

    用第一種方法學習的人,實修時如果遇到問題,他會懂得運用理路找出問題的根源,或是運用理路推敲另一種實修方式能否達到同樣的成果。一般來說,大概只有用第一種方法學習的人,才有能力與科學家進行討論,其他兩種應該會非常困難。再者,要獲得不退轉、穩固的信心,用第一種方法學習會有極大的幫助。

    總之,雖然學佛要學的內容有廣狹之別,但基本上都要學習經論,透過師長的解釋知道實修的方法,也要知道實修後內心應有的轉變。

    聖座嘉瓦仁波切曾提到「佛法」與「佛教文化」兩者的差別,吃素、設佛堂、誦經、拜上師等,只算是從事佛教文化的行為,不能說是學佛,而學經論如果只是課誦或讀讀佛書也一樣,這只是佛教文化而已。但如果學經論是像前面所說一樣,學習經論中的內涵,這就是在學佛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學佛要學多久才能學完?

    問:學佛要學多久才能學完?

    答: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視個人情況而定。

    從長遠的角度看,學佛必須經歷很長的時間,要用「劫」這個時間單位來計算才行。學佛不只是請別人教你經論的道理,懂得經論後,還必須不斷串習、培養內心的習慣,透過這樣的方式繼續學習、增長進步直到成佛。

    也就是說,在學佛的過程中,不斷培養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直到獲得解脫、成佛之日,就是佛法學完之時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每個宗教都是束縛,選哪個宗教不都一樣?

    問:世界上的宗教都是在給人「規定」,叫人要這樣、不要那樣。這樣不是反而給人更多的束縛嗎?既然都是束縛,選哪種宗教又有什麼差別?

    答:若真正明白佛教戒律的概念,對於「戒律是束縛」這句話,也許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。

    醫生為了治病而做的種種醫療行為,也會讓病人受苦,比如打針會痛、有些藥很苦,但醫生做些事情,不是為了讓病人痛,而是為了讓病人痊癒。同樣的,雖然我們想要快樂,但卻不知道快樂的因是什麼;雖然不想要痛苦,卻由於不知道什麼是苦因、繼續做著會受苦的因,以致於繼續不斷地受苦。佛陀告訴我們什麼是該去做的樂因,什麼是該停止的苦因,這些內容不但不是束縛,反而是解放!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信上帝得永生與唸阿彌陀佛能去淨土,有什麼不同?

    問:相信上帝就能得救,和唸阿彌陀佛就能到西方淨土,有什麼不同?

    答:基督教徒認為上帝是造物主、祂掌握所有苦樂,基於這個信仰而主張相信上帝就能得救。然而,這與佛教說唸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淨土的道理截然不同。佛教根本不認同造物主存在,唸阿彌陀佛名號可以投生極樂淨土,並不是因為阿彌陀佛是造物主,若我們信仰皈依他,他感到開心,因而把我們拉到極樂淨土去。念佛號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,是基於因果緣起的道理。

    再者,想要投生西方極樂淨土,只靠念佛號這個方法並不容易達成。若你學過投生原理就會知道,在這一生結束後,有情會投生到哪裡去,主要受到欲與業這兩個因素的影響。因此,若想投生極樂淨土,在欲的方面,必須先了解極樂淨土的功德,培養想去那裡的欲求;在業的方面,必須靠著唸阿彌陀佛名號等方式,累積投生極樂淨土的業。由此可知,佛教裡所說的「唸阿彌陀佛投生淨土」與基督教所說的「信上帝生天堂」很不相同。

    為什麼唸阿彌陀佛的名號、向阿彌陀佛供養祈求,可以造下很大的善業?就好比在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播種,可以收獲豐盛的莊稼一樣,阿彌陀佛已經斷除貪嗔癡等一切過失與垢染、圓滿一切功德,他是無比殊勝的資糧田。以阿彌陀佛為對象而造的善業,就會是極大的善業。再者,阿彌陀佛最初發起大悲心與菩提心,誓願成辦一切有情義利,因此發願成辦西方極樂淨土,並希望將來眾生只要持誦他的名號,就能夠投生到這個淨土。懷著這個願望,阿彌陀佛累積廣大無邊的福德資糧,並且回向這些資糧成為他願望能夠實現的因。由於大悲心與福德資糧的力量,使得「唸阿彌陀佛名號能投生淨土」這件事情成為事實。

    而「信上帝能得救」,並沒有因果緣起的思維在其中。以上帝本身而言,他是一個常法、天生具有諸多能力的造物主;以信仰者而言,由於信仰上帝而得到投生天堂的結果。這種想法有點像「若你喜歡我、我就給你禮物」,但它並不符合佛法講的因果緣起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信主就要行他所做,與信佛就要持戒,兩者有何不同?

    問:相信主就要行他所做,相信佛教就要遵行佛制定的戒律。這兩個宗教不是一樣嗎?

    答:我並不清楚基督教教義,所以無法確定「相信主,就要行他所做」這句話是否屬實。但我相信基督教的教義中,應該也有一些規範,包括可以與不可以做的事情,這些內容,其實很像是上帝對信徒們的教示。然而,佛陀制定的戒律,並不只是他對弟子的教示或規定。

    對佛教徒而言,在決定持不持戒或持守哪一種戒律之前,必須先自問一個問題:「你的目標是什麼?」由於每一個目標的達成,都需要具備某些條件、排除某些障礙,佛教戒律就是在這樣的架構下產生的。

    如果你的目標是希望來世可以投生為人或天,十惡業就是會阻礙這目標達成的障礙,所以要斷除十惡業、行十善業;若希望來世能成為大富豪,由於富裕的因是布施,所以在今生就要多多布施;如果你的目標要獲得解脫,就要持守別解脫戒,包括出家戒與在家居士戒等。

    持戒,其實就像是自動導航系統,如果能完整持守為了達成某個目標的戒律,自然就會達到目標。例如,若清淨持守別解脫戒,你會自然而然往解脫的目標邁進。目標不一樣,必須持守的戒律當然就會不一樣,希求解脫者與只希求人天果報的人,持的戒律不會完全相同;把目標設定在成佛的人,必須持守的戒律也會因此不同。就像一位醫術精湛又極有經驗的醫生,當他對一位病人說什麼食物該忌口、什麼食物該多吃,該做什麼運動、該吃什麼藥時,這些話並不只是醫生的教示而已,而是深切關係到病人本身的健康。

    雖然基督教教義提到,做了什麼會上天堂、做了什麼會下地獄,但似乎並沒有依據緣起的道理說明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。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,所謂的投生天堂就是投生到善趣,而投生善趣的這個結果,可以用因果緣起做解釋。

    雖然從表面上看來,佛教與基督教都有各自不同的戒律,但在解釋方法上卻有很大的不同。佛教認為之所以要持守戒律,是由於因果緣起的關係,並不是由於佛陀命令或教示而應該要持戒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9.25

  • 基礎不好的人透過翻譯學佛,如何判斷翻譯是否可靠?

    問:我的佛法基礎不好,透過翻譯學習時,如果翻譯譯得不完整或譯錯,而我又沒有能力判斷,該怎麼辦?

    答:一般而言,透過翻譯講法,很難百分之百完全傳達講者的意思,能傳達百分之七、八十,就已經是很好的翻譯了;譯者無法完全理解我的意思而譯錯百分之十,這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事。然而,只要各位繼續學下去,懂得愈多,不但翻譯譯錯時大家會知道,我若講錯大家也會知道。

    另一個補救的辦法是,各位在學習時,凡有疑議的地方就盡量提出來,我們可以進一步釐清問題。如果是翻譯譯錯或是我說錯,就有機會修正錯誤。

    …開示日期:2011.10.9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