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原文《四聖諦第一回》第三講

但根據宗大師的看法,不算已經證得。印度外道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無法證得的因果緣起之理,我要如何證得?辯論的思緒進行到這裡,其實已進入到第二步的議題了。不過辯論到此,要暫時告一段落。

問:根據您剛才的說法,我在想,從外道跨到內道的一大步,或說兩者間最明顯的界線,是「施設有」嗎?

答:是的。即使在佛教內部,愈上部的宗義,對「施設有」的看法也愈來愈深細。這個 詞裡有兩個字「施設」與「有」(譯註:法尊法師的譯詞此處似乎更饒富深意「假」與「有」),不是只是「施設」,也並非只是「有」。不只外道,大家遇到最大的困難就在這裡,就在不明白兩方兼俱的「施設、有」。即便是近代的藏人亦然,沒有注意到這點、未仔細去明白這點,因此而遺漏了重要的認識。有些人覺得自己懂得空性,卻不懂得什麼是施設有;有些人則只是嘴上講,但實際上未了解什麼是施設有;如果依照你剛才講的「證得」是「自然而然這樣想」,有些人則雖懂得但並未證得。

問:知道與證得之間的距離要如何拉近?是實修嗎?

答:是去「養成習慣」。

問:累積福德資糧呢?它的作用在哪裡?

答:累積福德資糧是俱生緣,而養成習慣則是直接去思考你所知道的內容。「知道」只表示你知道經論裡說了什麼,但事實是不是如此呢?這就得用自己的思考去判斷了。你知道經論裡講了什麼,知道某個概念的意思,也知道這個概念要用什麼名詞表達,這個叫知道或是理解。

如果只從「理解」來講,你理解龍樹菩薩講的內容,其實只是在模仿他而已,你並沒有真正用到心。但如果你在理解龍樹菩薩所講的意思之後,再自己去觀擇判斷他所言是否屬實、再做一些思考,這時候你算運用了自己的心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即便你只是對「有沒有自性」生起懷疑,你都已經深受影響了。不必到相信「無自性」這種程度,即便你只是起疑,都已深受龍樹菩薩的影響了。

問:如果我只是淡淡地起疑,影響並不大;只有在認真思考過後的起疑,才會有《四百論》裡說的「動搖三有根本」的效果,是嗎?

答:當然啊!如果你很氣某人講你壞話,在那很氣的當下,你突然打從心底懷疑:「他真的講過嗎?」光是這樣就會讓你不那麼氣了,就算不是完全不氣,但至少氣會消掉一半。只要你真的打從心底想到:「會不會是別人挑撥?他真的這樣講過嗎?」剛才那種氣得理直氣壯的心情馬上就少掉一半。

問:如果我不認識心裡的邪見,懷疑所產生的影響力也很有限,對嗎?

答:應該是的。如果不明白自己的心,疑惑也不會打從心底產生。你的知道只是模仿,懷疑也是模仿,答案當然也只是模仿。但如果是來自心底,甭說是答案了,即使只是發自內心的提問,也都很有份量,因為此時的心與平常截然不同!

之所以會提問,是因為心裡有疑。但你平常哪裡會起疑呢?對於「有自性」一事,我們一直都深信不疑啊!舉個更粗淺的例子,我們總認為自己今天明天一定不會死,一旦你打從心底懷疑著:「今天有可能會死嗎?」就已經傷害到平常那種自認為絕不會死的心情了。

此時,你一定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。也非得到這樣的時刻,你才會有點快從夢中醒來的樣子,緊閉的雙眼才會有點快要睜開的樣子。否則無論提問或回答,都只不過是夢話罷了。#

…出自:2013.3.3請益


« Prev 4/4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