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最後,運用因果緣起的道理,檢視我們自己的修行有沒有偏差。

「僅靠單一因,能得圓滿果」是錯誤的看法,我們覺得自己才不會犯這種錯,所以就把矛頭朝外,談論別人的做法與錯誤。但若能好好反躬自省,你會發現,雖然懂得道理,但還是會做錯。不信的話,現在可以試著回想一下:從起床到現在都做了什麼?整個月做了什麼?整年裡做了什麼?我在做的事,有沒有與自己訂下的目標互相呼應?若沒有好好地自我檢視,則你指責別人的每一項錯誤,自己也會一項不缺地全部都犯。

我們都可能只侷限在自己認同的方法上努力,有些人只重視淨障,或只做課誦,或只持咒,或只做大禮拜,認為只要這樣就能成佛,所以就不去學習;有些人認為單靠「座上實修」就能成佛,別的事情都不做;有些人偏重於聽聞,把一生的時光都用在聽法、上課、寫文章、講說給別人聽;有些人覺得只要心地善良就好,於是只做社會服務、只盡量去幫助別人。當然,如果這些人的目標不是成佛,那又另當別論;但若所設定的目標是成佛,上述的作法就不行。因為上述這些做法,都沒有掌握到完整的成佛之因。

雖然懂得道理,但付諸實踐時卻很難面面俱到,總在做對一邊的同時,做錯另一邊。就像未經訓練的人,雙手很難同時做不同的動作,這種滑稽場面在上下密院經常看得到。

三大寺的僧人在獲得格西學位後,必須到上密院或下密院去學習一年。他們對經論的義理都很熟悉,但對於儀軌就沒那麼在行;而上下密院的僧人,經論的義理也許沒那麼強,可是儀軌做得很好。所以這些格西們經常會因為不習慣同時使用各種法器而遭取笑。比如一手拿鈴,另一手拿小鼓,雙手應該要一起搖才對,但有位格西雙手不協調,左手動時右手就不會動,右手動時左手就不會動,手勢就變得有點好笑。

在學習與實修之間,我們也有可能犯下這種顧此失彼的錯誤。心裡想著「應該要學習」時,就一副要全心學習的樣子,而完全不淨罪、不實修;心裡想著「應該要座上修」時,就只去禪修而完全不學習;當內心相信「淨罪集資就能成佛」時,就單單只去淨罪集資,其他什麼都不做。這些作法都有所偏廢,只要運用因果緣起的道理檢視,就會知道它們是不對的。不過,雖然能看出別人的作法錯誤,但是若未好好深自檢討,仍可能會犯下相同的錯誤。

再回到剛才煮食物的例子。要煮出一頓飯菜,需要什麼?你認為米是最重要的材料,於是就光買米,一直買一直買,在廚房堆積了很多米。等到開飯之時,也許你可以乾吞一些生米,但這根本就不能算是一餐飯;或許你認為一頓美食最重要的元素是香料,於是就只買香料,但這樣也不行,光吃香料根本填不飽肚子;或許你認為水才是飯菜能煮出來的主因,於是就單單只準備水,這也不對。事實上,要煮出一頓飯菜,上述種種條件統統都需要。

學佛之時,我們都可能會犯這種錯。

…出自《四聖諦》第一回 第四講 2007.12.10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