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四、錯誤的學習法

現代人大多有受教育、有學習的習慣、腦筋也很好,只要肯學就會懂。以讀經論來說,如果只求概略了解,就算沒有把教導你的人視為善知識,也沒有淨罪集資,只要資質不太差,應該可以達到你認定的「懂經論」的目標,只不過這種「懂」並不是真懂。

然而,用這種方法學習的人,不但不認為自己沒有真的懂,反而自以為懂得很透徹。但看在另一種人眼裡,會覺得他只是基本上還可以,但由於沒掌握到真正的內涵,所以實際上程度還差得很遠。我說這些話,並沒有「我懂,別人不懂」的意思,但我確實遇過這樣的人。

我曾遇過一位在尼泊爾學習《中論》的科學家。有一次我們聊到空性,他說:「空性很簡單。」問他為什麼?他跟我做了一些解釋後說:「空性的意思就是這樣,只是有些文字比較難懂而已,其他的都很簡單。」在我聽來,他講的只是對空性很粗略的解釋。我本來想跟他說:「在我看來,你剛才解釋的,與佛教四部宗義中的『毗婆沙宗』一樣。」但我擔心這麼說會傷到他,所以我說:「唯識宗也是這麼解釋的。但在唯識宗之上,還有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。應該要如同《中觀正理海》對空性的理解 (1),從中觀應成派的觀點理解空性才對。你說自己『已知道空性,空性很容易』,但你所描述的觀點,唯識宗也有能力解釋。」我這樣講,讓他有一點生氣。我不知該怎麼做才能讓他明白,或許很困難吧!

五、文殊菩薩的教示

如果你希望能做到以下三件事:第一、能掌握到真正的內涵;第二、凡掌握的內涵都真正利益自己的心;第三、凡利益到自己的,也能利益到他人。文殊菩薩說,那麼你應該做的是:第一、向與本尊無二無別的上師祈請,無論你所修的本尊是哪一位,都要把他視為與上師無二無別,如此地向他祈請;第二、隨分隨力地淨罪集資;第三、以具備前兩個條件為基礎,學習五部大論。

文殊菩薩所說的這段話裡,包含了三個條件,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。我們很容易看好只具備某個條件的人,比如我們可能會想:「這個人非常聰明,跟我們完全不一樣,他應該會有很好的成果。」但隔了幾年,他的表現卻不如預期,而且每況愈下。這是因為他沒有具備所有的條件,「因」沒有齊備,「果」就不會產生。

…出自《四聖諦》第一回 第五講 2007.12.11

1.無始以來我們一直把「有」與「自性有」混為一談,長時串習成為很深的習慣,一講到「有」就會認為它是「自性有」;一講到「自性無」,就會覺得是「無」,於是對於「有,但是自性無」難以接受。若從自己方面而有,與正理相違;若是名言無,又與我們的經驗相違。把這二者結合起來,結論是:除了「依賴於名言分別心」這種存在方法外,沒有其他的可能。我們要這樣去串習,讓我們的心朝這個認識養成習慣。一旦習慣了,有一日,我們的內心才有辦法開始接納這個觀念,而能夠說「自性無,但是有」。當你的心真正能接受這個觀念時,你的見地才真正算是達到中觀見地。否則,只是「找,找不到」,這並非難以理解的觀念,而且,只停在這個層次,也算不上是中觀見地。

… 圖滇悲桑格西 摘自《2009華人請法團析釋》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