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實踐佛法的第一步是斷除十惡業,既然如此,在抉擇要不要實修佛法前,第一個該問的問題似乎應該是於「該不該斷除十惡業」。但是坦白說,這個問題以前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。當年,內心第一次產生「該不該學佛法」這個疑惑時,我直接朝著「前後世是否存在」這個方向去想。那時我考慮的重點是:如果有前後世,學佛法能不能帶來好處?對於另一個面向「若前後世不存在,是否要學法,是否要斷除十惡業」並沒有多做研究。以下,我們一起思惟看看。

(一)十惡業使社會失去安寧

如果整個社會充滿謊言、粗惡語、離間語、偷盜、殺生、爭鬥…等行為,人心會變得很不安寧。

我們現在身處的環境很不安寧嗎?也許你不覺得。在這個時代裡,要找到完全沒有紛爭的環境可能很難,但如果你曾經在祥和的環境裡待過,就會發現自己原來身處的環境其實並不安寧。在無法安心的環境中生活,人與人彼此失去信任,身處在人群中,卻覺得非常孤獨。明明身邊有很多人,卻必須處處小心提防地過日子。偶爾有鄰居或客人來訪,心裡也會懷疑對方另有企圖,而不敢馬上款待他們。這些由於居處不安寧而來的不快樂,應該是可以預料的。

過去的時代裡,有很多安寧的小村莊,村民們雖然不一定都有宗教信仰,但他們都很誠實,沒有說謊、偷竊等事情發生。這樣的小鄉村,現在還保留了一些,如果有機會到那些地方去,你將會感受到與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體驗。

拉達克有一個小鄉村,村民們很珍惜他們擁有的寧靜,所以在政治人物跟他們拜票時,村民反而拜託候選人不要來。村民說:「你們來會造成鄉民間的分裂,有些人也會開始說謊,這裡就會變得不平靜,所以拜託你們不要來。」講完後就對候選人鞠躬。

村民也拜託政府不要造馬路。交通不便不是很辛苦嗎?為什麼不要馬路呢?他們說:「凡是馬路經過的地方,人們就變得會說謊、欺騙、偷東西。」這種推理當然不盡然正確,人心變化並不是馬路造成的;但在村民的感受裡,在安寧的小鄉村生活很安心,去哪裡都不用鎖門,只要是自己的東西就不必擔心被偷。所以他們寧可交通不便,也不願意為了馬路而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。

雖然都市的生活條件比較好,交通往來很方便,但是都市人的內心卻不比鄉下人安寧。在純樸的鄉村裡,內心隨時都很舒適平緩,完全沒有緊張與互相猜疑,鄉下人彼此 之間好像親戚,共同分擔生活裡的種種快樂與悲傷。在城市裡就沒有辦法這樣,因為騙子實在太多了。

(二)謊言,使得彼此失去信賴

我的法友昆秋汪杜格西 (1)在拉達克時住在日宗寺。日宗寺坐落於在三座山之間,沒有開闊的視野,既偏僻又安靜。那種環境對一個習於繁華的人來講,連幾個小時也待不下去。有一天,有個印度人閒遊到了那裡,見到了汪杜格西,印度人問:「這樣的地方,你怎麼待得住?」格西問:「你從哪裡來?」印度人答:「我是德里人。」格西反問他:「德里那樣的地方,你怎麼待得住?」

原來,格西有次到德里一個蠻熱鬧的區域,要去拜訪一戶人家,但他敲錯了門。對方一開始並沒有開門,格西又再敲,對方從門上的小洞看到來者是個穿僧服的人後,才小心翼翼地把門打開一點小縫,那時還是大白天呢!汪杜格西說:「在那樣一個充滿緊張與懷疑的環境,心裡完全沒有安寧的感受,你怎麼待得住呢?」那個印度人聽了之後,沈思良久。汪杜格西說:「在我們這個地方,只要有人來,不管認不認識對方,都會奉上茶;如果到的時間是晚上,就會留對方吃飯,彼此都不會懷疑對方。」

為什麼會失去信賴?因為造作十惡業,使得彼此失去信任而互相欺騙。就像兩個國家雖然都知道和睦相處的好處,卻無法互相信賴,雙方心裡都懷疑著:「我對他好,萬一他沒有對我好呢?如果他騙我呢?」由於不信任彼此而衍生許多紛擾,這是謊言造成的結果。

(三)離間語,使小事件變成大紛爭

兩個彼此看不順眼的人,若一直挑對方的毛病、相互報復,問題會像傳染病一樣地不斷擴大,本來只是一件小事,到最後甚至會使整個國家陷入紛亂。達蘭沙拉就曾發生過這種事,本來只是一兩個人之間的紛爭,後來有一些政治團體介人,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,利用小事件製造離間,結果造成整個小鎮的不安。

在印度境內,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的紛爭非常嚴重,就算一點小事也隨時可能引爆極大的衝突。研究紛爭的起源,你會發現一開始其實只是一、兩個人之間起了衝突,但因為政治人物介入離間雙方,小事件就擴大成為整個國家的衝突,許多人因此深陷恐懼、甚至失去生命。

1.昆秋汪杜格西,與圖滇悲桑格西同出於哲蚌洛色林寺,是悲桑格西的學弟兼好友。曾任教於達蘭沙拉辯經學院,目前是拉達克佛教大學的校長。


Prev 1/3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