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(三)推論方法二:同樣都是人,為何獨厚「我」?

被稱為「我」的這個對境是什麼?我的心說這個對境是「我」,但你們會說這個對境是「你」而不是「我」,我的母親說這個對境是「兒子」,我的姐姐說這個對境是「弟弟」,不喜歡我的人會說這個對境是「壞傢伙」。對於相同的這個對境,雖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講法,但若要指出他們在講的對象是什麼,其實就是「一個人」。從客觀的立場來看,被我稱為「我」的其實就是一個人,而在座的每一位同學,也都是一個一個的人。雖然一講到「我」,我的心就會投以很大的關注,但事實上這個「我」不過就是「一個人」而已。對我來說,我在對待的對象是「我」,對我母親而言,她在對待的對象是「我的兒子」,但如果把這種角色對待的關係拿掉,我與我母親在對待的對象同樣只是「一個人」。

如果我不設法提升利他心,那麼我任何時候都只在幫「一個人」做事。雖然我心裡想的是「為了我自己」,但若用另一種方法思考,很明顯的事實是:我所做的一切,都只是為了「一個人」而做。

如果對這種「所謂的我只是一個人」的感覺不夠具體,可以試著用抽離的方式,觀察那個「我」。以我來說,我住的地方除了現在上課的這個房間外,還有一個廚房。有時我會待在廚房裡,有時我會待在現在這個房間裡。現在,待在這個房間裡的我,就像看著錄影帶重播畫面一樣,用局外人的身份看著在廚房裡的我,看看那時我有什麼表情與動作、都在忙些什麼事。

找工作面試時我們都會跟別人介紹自己,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,對自己做一場自我介紹。把「我」擺在對面,然後跟自己介紹:這個人的名字叫某某,某年某月某日生,外型如何、個性如何、做事情的方法如何。用這種「把自己放到對面去」的方式,才會產生「所謂的我只是一個人」的感覺,否則我們很少用這種角度看自己。

在這個抽離的模擬中,你的對面已經坐了一個「我」,這個我是一個人。接著,你再放另一個別人進來,所以現在你的面前有兩個人,一個是「我」,一個是「別人」。接著想想:新放進來的這個「別人」跟「我」雖然同樣都是「一個人」,但若傷害到「我這個人」我會生氣,若傷害到「別人這個人」時我卻不會生氣;若利益到「我這一個人」我會生起貪心,若利益到「別人這個人」時卻不會生起貪心;若「我這個人」表現得好我就會傲慢,「別人這個人」表現得好時我卻不會傲慢,為什麼?答案只有一個,那就是:我對於「我這個人」有貪心。

上述這種思惟方法,會讓內心的感覺更清楚些。

…出自:《四聖諦第一回》第七講 2007.12.14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