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三、必須多方努力,才能真正認識「自性無,但有」

要在內心真正恰如其分地容納「自性無,但有」這個認識,非常困難,需要有好的智力、要學習經論、累積福德資糧、淨除罪障,也要做好依師軌理。雖然困難,但若做到了,既可以遮阻煩惱,也可以增長功德。否則,光講「有」卻同時挾帶了「自性有」,雖然會增長利他心、增長功德,但卻無法遮除煩惱。反之,光講「自性無」卻同時挾帶了「無」,雖然可以多多少少減低貪嗔(但無法完全根除煩惱),然而應該增長的部份(例如悲心等)卻無法進步。

事實是「自性無,但有」,然而這事實無法馬上成為內心真正的概念,我們能做的是:至少先在字面上知道「自性無,但有」。如果連字面上的概念都沒有,直接用「尋而不得」的概念,在混淆「自性無」與「無」的狀況下思惟「無」,甚至以為自己證得空性,那就完全大錯特錯了。

應成派對空性的看法是「自性無,但有」,雖然現階段我們並沒有直接談應成派的見地,只是以佛教共通的看法概略地討論,但一樣要兩面兼顧。否則,若把「在蘊體之外沒有我」這句話與「完全沒有我」混為一談,等於是落入外道的想法。外道正是因為這種誤解,所以才會主張「在蘊體之外有我」。面對外道的主張,佛教提出的質問是:「如果在蘊體之外有我,我與蘊體是不一樣的,那蘊體改變時,為什麼我也會改變呢?」外道的回答就是:「不,我並不會跟著改變,所以我是常法」。

在思辨的過程中,每一個回答都會再引生出另一層問題,大家可以去想一想。

四、學習《釋量論》很重要

我認為學習《釋量論》,可以幫助大家釐清上述這些複雜課題。雖然有些人認為《釋量論》不重要,因為過去西藏並沒有印度教徒,而在近代也不一定需要跟外道討論,所以他們認為不需要學習《釋量論》。但我認為,在認識「什麼是我」的時候,《釋量論》第一品中所提「唯於分別心安立的情況下有」,可以防止我們落入「斷邊」,也因此我認為經部宗實在非常了不起!

科學的思潮與發展方式,似乎是在同一個基本主張上,由後人持續增添補充;但佛教思潮的發展方式則不是如此。佛教的四部宗義,都是以佛語為根本、追隨著佛語去思惟,而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宗義。雖然弘揚的時間有先後,但都是各自發展,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不能說誰是誰的基礎。

雖然事實上,佛法與科學的發展方式不一樣,但若把佛法思潮的發展,用科學發展的方式來看待,我認為「唯於分別心安立中有」這條理路,是佛法思潮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,而最早提出的是經部宗,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,經部宗實在很了不起。

經部宗有能力兼顧兩方,既說「唯由分別心安立」,又說「有」。這種理解,外道完全沒有辦法講得出來,毗婆沙宗大概也沒有能力,最初確立這條理路的是經部宗。假如佛法的發展方式跟科學發展方式一樣的話,我們可以說:開啟最重要理路者是經部宗,而後在這個基礎上,經過唯識宗與中觀宗的補充,整個佛教宗義才變得如此莊嚴。經部宗就好像最初發明電腦的人一樣,功不可沒。在「分別心安立而有」的這個根本基礎上,其他人可以安裝許多程式,補充各式各樣的設備,讓電腦看起來更酷,可是後來的這些補充,是在最根本的基礎有了之後,別人都可以做的。

雖然佛教的發展方式不同於科學,但假設我們從科學進步的方式來看佛教這四種不同的宗義,那麼,朝向「既是分別心安立,又是有」這種思惟發展中,那個最主要的思想根本,是經部宗提出來的,從經部宗開始而兼容並蓄「分別心安立」與「有」。

同學:但佛法的研究方式與科學不同。

老師:對,因為佛法與科學的發展方式並不一樣,所以上述的那種「最主要的思想根本是經部宗提出來,之後再由別的宗義補充而臻完整」的說法並不合理。但我的意思是,如果藉用科學發展的比喻來看,假如佛教的發展方式像科學一樣的話,那麼,應該接受頒獎表揚的是經部宗而不是中觀宗,因為獲得最主要理路的,是經部宗。但佛教不是這樣發展的,中觀宗是自己獲得自己中觀宗的理路,而不是依隨於經部宗之後,才獲得中觀宗理路。中觀宗,不僅獲得自己的理路,而且還是最高的理路。

…出自:《四聖諦第一回》第八講 2007.12.15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