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第一品、授記莊嚴品

三、不動比丘的誓言

(一)絕不瞋害有情

不動比丘對廣目如來說:「我以無諂語、無誑語、諦實語、不變異語立下誓言『我要發起菩提心』。從今天起,我做的所有一切,都要全數回向於獲得無上菩提。」不動比丘發了什麼樣的菩提心呢?接下來描述的,就是之前提過的對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的廣說與略說。

不動比丘立下的第一誓言是:「從現在起到未成佛之間,無論對哪一個有情,我都不生起瞋忿心與傷害心,我的心不會被任何一個眾生擾亂。如果做不到,我就是欺誑現在正在無邊世界說法的諸佛如來。」這段話是不動比丘對著諸佛發誓。一旦欺誑諸佛,他就不可能成佛,無法成辦最究竟的安樂。

克主杰尊者也曾立下十個誓言。立下誓言後,克主杰尊者說:「若我違反以上誓言,請本尊與護法來取我首級!」對我們來說,現在要我們發誓並且馬上做到,這是很困難的事。不動比丘發了誓又能立刻做到,是因為他已經透過七因果與自他相換教授不斷修心,他不但生起了菩提心,而且是在菩提心很穩固之後才如此立誓。在他還沒有修菩提心、程度跟我們現在不相上下的時候,他也沒辦法這樣發誓,就算發誓也很難做到。

之前提到,不動比丘對廣目如來稟白他決心學行菩薩行時,廣目如來提醒他:「這件事情不容易。」的確,立誓前要謹慎評估,就像《入行論》說的:「首當量己力,自忖應為否,不宜暫莫為,為已勿稍退。」受戒前,特別是受菩薩戒之前,一定要謹慎考慮。菩薩戒與別解脫戒不一樣,別解脫戒無法事先知道戒條的內容,要等受戒之後,師長才會跟受戒者說明;但菩薩戒的內容在事前就可以知道。應該先了解菩薩戒條的內容,想想自己能不能受持,能受持才去受戒。如果暫時做不到也不該放棄,應該為有朝一日能夠受戒而不斷學習、努力修心。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,產生「我應該做得到」的把握後,就去受持菩薩戒。不動比丘經過長時的修心,到達一定的程度後,他在廣目如來面前立下了這樣的誓言。

雖然無法立刻跟不動比丘一樣,但現在做不到,不代表永遠做不到。我們如果能夠發願:「我要漸次進步,有朝一日,願我能像不動比丘那樣立誓!」只要發願,就會有它的影響力。我們現在很難發誓不對任何人生氣,但可以試著要求自己,就算生氣,也不要完全被憤怒控制,也要試著降低易怒的心,經過一些時日,或是經過幾年,希望自己可以漸漸成為不容易生氣的人。這樣的願望,應該蠻有希望可以成真。

(二)絕不離求一切智心

不動比丘第二個誓願要實踐的修行是:「無論做什麼事,下至踏出每一步,我都不會離開希求菩提、想要獲得一切遍智的心。」這點非常重要。在《相順廣論科判次第之集經彙道》中有另立科判,摘錄包括《華嚴經》在內的佛經講到,要不分晝夜隨念菩提心的相關內容,包括必須如此隨念的理由與隨念的方法,例如每天從早晨醒來到晚上入睡之間,如何在行住坐臥間與欲求菩提的實修結合。《般若經》裡有個段落專門提到,如何把生活裡的一切行止與欲求利他結合而修,另一函則都在說明如何把一切行止與欲求菩提結合而修,如何不分晝夜依於正知正念修習。若用譬喻來說,就好比我們本來獲得了一個像如意寶那樣的寶物,後來卻弄丟了,此時,無論吃飯、睡覺或走路,我們時時刻刻都會繫念著這件事情。就像這樣,無論何時,心裡都要懷抱著「我何時才能獲得佛果啊!」的念頭。總之,不動比丘在廣目如來前立下的第二個誓言是「無論我正在做什麼,只要沒有生起欲求菩提的心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。」

(三)絕不起二乘心

不動比丘的第三個誓言是:「我絕不生起聲聞獨覺心。若生此心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聲聞獨覺心是只為一己之利而希求解脫的心。我們目前沒有這種危險,因為我們連希求解脫的心都生不起來。但是,當我們開始修習出離心、強烈地感覺到輪迴的過患時,就必須謹慎提醒自己才行。就像《道次第》裡區分共中士道與中士道的差異一樣,實修時我們也必須運用正確的方法實修共中士道。做前行時必須策發菩提心,以菩提心為動機去觀修輪迴過患;做正行時,在思惟輪迴過患後,要再度透過思惟,把見輪迴過患的心轉為生起大悲心的方便;最後做結行時,要把這些修行的善根全數回向於無上菩提。在這樣做之後,如果希求一己解脫的心依舊很強猛,就必須一面思惟中士道,一面思惟菩提心。

如果沒有刻意防護這種僅求自利的心,對於最親愛的人,雖然你一直以為自己可以為他捨命,但是,在你突然被身後發出的巨響嚇一跳的剎那間,你很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而把他推開。總之,在專修出離心的時候,必須在菩提心的攝持下思惟輪迴過患,這很重要。


(四)絕不起煩惱

不動比丘立誓:「我若生起貪欲、瞋恚、愚痴、害心,或由於貪睡而生起睡眠的心,或由於慵懶而持續地發呆(屬於懈怠的支分),或生起與貪相應的高舉心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不動比丘立誓無論何時都不生起這些煩惱。

如果真正相信地獄餓鬼等惡趣存在,清楚知道他們在受多大的苦,也親眼看到並相信畜牲道有情受到的苦,也真正相信在三惡道受苦的有情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,那麼,就算現在擋不住而生起了煩惱,你也不會放任這些煩惱繼續下去。因為你已生起「受苦有情都是我的母親」的心,他們能不能脫離苦海,就看你能不能幫忙。若你成佛,他們就能離苦,若你不成佛,他們就會繼續受苦。你不但看見了這個事實,也看到:若繼續放任煩惱產生就不可能成佛,若不精進實修就無法獲得佛果位。一旦真正產生這種心情,只要一產生不好的念頭,你就會馬上提醒自己「我不能這樣!」便能有力地遮止煩惱。

如果你曾經對菩提心生起一點體會,即便只是造作的菩提心,只要你曾經被菩提心影響過,那麼,無論生起任何煩惱,那時只要跟自己說:「我起煩惱了。若繼續讓這煩惱控制我,我就無法成佛;不成佛,就無法救眾生。眾生正在受苦,也沒有能力脫苦,若我不救他們,他們要怎麼辦?」想到這裡,煩惱的勢力就減弱很多。

(五)絕不造十惡業

不動比丘接著立誓說:「我絕不起疑惑心,絕不起殺生之心,絕不造十惡業。」其實,在受菩薩戒的時候,我們也都承諾不造十惡業了,只不過我們沒有像不動比丘一樣發下重誓。怎麼才算做到斷除十惡業?如果平常沒有特別憶持,只在遇緣時沒有去造惡業,這樣還不算斷除惡業。必須在平時就經常提醒自己不造十惡業,以斷除殺生為例,平時就要經常提醒自己:「即使人家來罵我、打我、殺我,我都不殺生;即使對方殺光我所有至親好友,我也不殺生。」這樣做其實就是在「披甲」。在沒有真正遇緣之前,就要一再地提醒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因緣都不造惡業,這樣才是在實修「斷除惡業」的戒律。唯有平時有經常憶持,才能真正守得了戒;如果平常根本沒有串習,當逆緣真正來到面前,你是擋不住的。

見到不動比丘這樣發心,大眾中有位比丘心裡想:「這位菩薩在最初發心時,就敢披上誓願不傷害有情的精進甲冑,真教人驚訝!他真可以稱得上是『不動』比丘!我真隨喜他。」這位比丘在心裡想著『不動』這個名字時,廣目如來也對不動比丘說:「你能夠發起這樣的誓願,真的非常好!你行菩薩行時的名字就叫做『不動菩薩』,未來成佛時也叫做『不動如來』。」廣目如來隨喜不動比丘得到不動這個名字,其他四大天王、帝釋天、梵天等也都非常隨喜他。

(六)絕不違誓

接著,不動比丘對廣目如來說:「未成佛前,若我所作所為違背了今日立下的誓言,我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不動比丘說,他會完全實踐自己立下的一切誓言。立了誓就要堅持做到,這很重要。如果不能堅守自己立下的誓言,說了又反悔,再說再反悔,養成壞習慣,來生你將成為無法承擔諾言的人。變成這種人,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。所以,在還沒立誓前要仔細想清楚,一旦立誓決心要做,就要貫徹到底。即便你守護的諾言是不重要的小事,但由於養成好習慣,未來無論你承諾的是什麼樣的大事,都能夠堅持到最後。

受菩薩戒時,我們承諾要「如昔諸善逝」,承諾要效法過去諸佛的菩薩行,也承諾要「復於諸學處,次第勤修學」。雖然無法馬上做到所有的承諾,但對於應學的學處要發起精進心,踏出前進的步伐,按照次第漸漸進步。

(七)生生出家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任何行止,我都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而做。在未成佛前,我要生生出家。生生出家之時,我不會住於猥雜之處,會戮力行持十二頭陀行。在行頭陀行時,我會少欲知足,不只不貪著財物名聞利養,而且無論何時都會對佛法生起希求心、歡喜心、恭敬心,會時時讚嘆佛法。我也會把自己懂得的佛法,盡力講給其他有情聽。以上誓言,若我沒做到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他繼續立誓說:「在未成佛之前,我要生生出家、為眾生開示佛法。開示佛法時,我要具足無礙的辯才勇氣。若我沒做到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要能在眾人面前辯才無礙地開示法義、完全沒有一點懼怕,唯有好好學習才做得到。所以,不動比丘的這個立誓,換句話說就是:他立誓生生出家、學習佛法,未來在為眾生開示佛法之時,能夠辯才無礙地利益有情。

……第一、二講2010.9.17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