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原文《四聖諦第一回》第一講

若只從字面解釋的方式來看「諸法從緣生…」這個偈頌,因為只從「果依靠因緣而產生」的這個層面解釋,所以就只能解釋到「因果緣起」這個層次。但是,在認識到什麼是因緣之後,進一步探討「果」與「因緣」之間的「依靠」關係時,自然就會牽涉到對「無我」的認識。

問:第一堂課裡的那段話,我以為只討論「果是由因產生」是因果緣起,討論到「果如何由因產生」才會涉及第二與第三層緣起,要到這種層次才與「無我」有關。

答:不是,你誤解了。我在那段話中要表達的意思是,依次探索這三個層次的緣起,就會觸及「無我」這個命題。這三個層次都是在談「果,是由依靠而產生」,而三者的相異處在於「依靠處」的不同,而不是「依靠方式」的不同。第一層因果緣起,果是依靠「因」產生,第二層支分緣起,果是依靠「支分」而產生,第三層觀待緣起,果另有其依靠處。這三層緣起是由依靠處的不同,從而產生粗細的分別。當依靠處愈來愈細,就離無我愈來愈近。

比如,「瓶,依靠它自己的因緣而產生」這是粗分緣起;「瓶,依靠它自己的支分而產生」這就較細了;「瓶,依靠著執瓶分別心而產生」,從這裡將進一步踏進中觀應成派對無我的理解。之前我在第一堂裡講的那段話的意思是這樣。這與你剛才問的問題,我的回答方向不一樣。

上一段內容,我們講到對於「宗大師認為外道未證得緣起」這句話的詮釋,我提到「外道未證知苗芽『如何』由種子產生」。這段話在討論的是「依靠的方式」。仔細去想「依靠的方式」,就與「施設有」有關。

在「果依靠因產生」這句話裡,對「依靠」的理解是:「若有因就有果,若沒有因就沒有果,所以果要依靠因而產生。」其實這句話也有很多不同層次的理解。當進入到更仔細的層次時,其實也可以說「有果才有因,沒有果就沒有因」,你若認同這件事,等於也認同「因要依靠果,因才能成為因」一樣。講到這裡,因果緣起似乎就變得比較深細。不過我之前在第一堂課裡要解釋的,並不是這個概念。

問:因為外道沒辦法接受「施設有」,所以無法證得因果緣起,是這樣嗎?

答:嗯,這是我的想法。

問:毗婆沙宗承許「施設有」嗎?

答:有啊,毗婆沙宗曾提出「補特伽羅是施設有」的論述。不過這部份有一點爭議,我沒好好讀《俱舍論》,所以不很確定。從某一方面來說,毗婆沙宗提出了「補特伽羅是施設有」的論述,也證得「補特伽羅與蘊的體性不相異」,這是所有佛教徒共通的看法,而且毗婆沙宗裡除了一個派別認為「補特伽羅,是『講不出到底算是常法還是無常法』的一個質」,這個派別從見解的角度會被認為是外道徒,除了這個派別外,大家都同意補特伽羅是施設有。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毗婆沙宗也主張「凡是成事,都是實質有」。不過這句話裡的「成事」指的是「有功用之法」,對他們而言,凡是成事都是物(有功用之法)。不過這部份因為我沒有好好學《俱舍論》所以不清楚。
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