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六、拚了命寶貝的「我」,到底是什麼?

以前有一位老人家,他雖然有四個孩子,但孩子都不肯照顧他,所以他過得很辛苦。有一天,他跟一位老朋友訴苦,這位老友聽完後跟他說:「我有辦法幫你!」

於是這位老友買了一個看起來很有質感的箱子,並且把箱子上鎖。幾天後,他拿了這個箱子到老人家,當著大兒子的面,對老人家說:「這是你以前寄放在我那裡的東西,當時你跟我說,這箱子裡裝的是可以幫助我度過難關的寶物。現在我年紀大了,不能幫你保管了,所以我來把這箱子還給你,我不要了。」

從此之後,大兒子全家對老人家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,把這位老爸爸照顧得微不至。這情況看在二兒子與媳婦的眼裡,覺得非常可疑,打聽到消息之後,二兒子跑去跟大兒子說:「大家可以獲得的權利既然都一樣,照顧老爸的責任,我也要有一份。」

二兒子另外買了一把鎖,鎖在箱子上,從此也開始對老爸爸非常照顧。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三兒子與四兒子那裡去,他們也都各自買了鎖,鎖在箱子上。

現在這個箱子上,除了本來的那把鎖之外,還加上了四個鎖。因為本來那把鎖的鑰匙在老爸爸身上,所以四個孩子都非常盡心盡力地照顧爸爸。後來,老爸爸過世了,四個兄弟約好一齊把箱子打開,發現裡面竟然都是石頭,石頭上還放著一張小紙條。打開一看,紙條上寫的是「吃大便吧!」

從四兄弟內心的顯現來看,箱子裡裝的是金銀財寶,但是,若要指出他們心裡想的東西,事實上是什麼的話,其實就是石頭而已,而且是一開始就只是石頭而已。四兄弟的行為之所以轉變,是因為他們認為箱子裡裝了值錢的寶物。

同樣的,如果以下這兩件事情是真的,第一,離開蘊體之外就沒有我;第二,蘊體的自性是苦。那麼,反觀我們一直在做的事,雖然我們覺得自己不分晝夜在照顧的對象是「我」,但從事實去指認,我們真正在照顧的其實是蘊體,而蘊體的自性是苦、不淨。這麼說來,我們日日夜夜到底在照顧什麼?我們努力照顧著一個自性是苦的東西,為了一個自性是苦的東西而日夜辛苦著,為了不要跟苦分開而辛苦著。這樣一來,又怎麼可能離苦呢?

如果有漏蘊體的自性真的是苦,那就必須脫離才行。雖然如此,但一方面因為不知道它的自性是苦,二方面,就算知道,卻以為我是在蘊體之外另外的存在,也無法真正脫離。所以,如果確認了「離蘊之外就沒有我」這個事實,再反觀我們一向的作法,你會看到什麼?

我們不停地跟佛求皈依,拜託佛救我們。雖然佛的能力不可思議,但是我們請求佛救怙的,是我們心裡認為的那個獨立自在的我。這樣一來,我們等於是在拜託佛救這個蘊體。我們內心真正的祈求是:「拜託不要讓我與蘊體分開,我需要這個蘊體,麻煩您幫助我。」

你這樣,要佛怎麼幫?只要有這種蘊體在,就不可能脫離痛苦,就一定會受苦。我們帶著上述那種想法請求佛救怙,等於是在拜託佛賜給我們苦的根本,拜託佛讓我們永遠不要與苦的根本分離。如果我們要的是這個,那麼,佛對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。唯一的辦法,是先讓我們明白這種蘊體的本性是苦,並讓我們知道在蘊體之外,沒有另外的我存在,幫助我們認識這件事情。

以剛才講的老人家的例子來說,從某方面來看,父親是賺到了;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四個孩子是因為弄錯了,所以才肯照顧父親,如果要讓他們知道知道真相,唯一的辦法就是打開箱子,讓他們看到箱子裡到底裝了什麼,否則他們的心裡,依舊只會維持錯誤的看法與不切實際的期待。

同樣的,我們一直弄錯了。救怙我們唯一的方法,就是幫助我們認識真相。因為,我們受苦的真正原因,是我們自己造成的,是我們自己一直在保護痛苦的根本造成的。

在老人家的故事裡,孩子們看起來是在照顧父親,但他們真正想要照顧的,是他們心裡以為的珠寶,看在老父親與父親老友的眼裡,四個孩子事實上在照顧的只是一堆石頭而已。同樣的,我們以為自己在照顧的,是非常重要又珍貴的我;但是,看在現證無我的聖者眼裡,我們在照顧的是一個自性是苦的蘊體,不分日夜地為這個蘊體辛苦著。

佛陀說「苦應知」,應該知道的苦諦的範圍與內容,也包括了「無我」,否則就不能算是完整地認識苦諦。


…摘自:2014.9.29 《釋量論第二品略講》第十三講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[1] 課後問老師:「如果在我的心上,手的顯現與我的顯現並不一樣,為什麼人家碰到我的手,我會覺得人家是碰到我呢?」老師答:「因為我們弄錯了。如果沒有弄錯,我們就不會這樣想了。」

記錄於:2015.1.17


« Prev 4/4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