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戒有很多種,其中最基礎的是斷除十不善業的戒,可以因此獲得人天的妙善所依身。十不善業中,只要斷除其中一種就能獲得人身;斷除得愈多,就會獲得愈好的所依身。再以持戒的優劣度來說,以不殺生為例,立誓不殺生,但若只是沒有真正去殺生,這樣雖然也算持戒,但品質並不算好;比這好一點的是,連之前的準備動作都沒有,在行為上完全沒有朝殺生的方向走;比這更好的是,連殺生的動機也沒有,設法不生起絲毫傷害對方的念頭,依於正念正知、乾乾淨淨地持守這條戒律,這樣就算是精純地持守不殺生的戒。

從某個角度來說,修善並不困難,例如布施、供養三寶似乎都不是難事。我們的心可能有各種想法,有時我們的心很惡毒,但有時又很善良。只要趁著心處在很好的狀態時去布施或供養,這樣就可以修善,所以才說似乎並不困難。但是,說到斷惡,乍看之下好像也很簡單,但仔細想過就知道並不容易。

「斷」的意思是從此不再做,例如斷除說謊的意思是無論何時、對任何人都不說謊,乍看之下好像容易,但真正要實踐卻非常困難。若要持戒,例如立誓連動機亦不犯地斷除十不善業,這個持戒的正行,其實就是依止正念正知。隨時觀察自己在做什麼、說什麼、想什麼,它們是否違犯戒律,任何時候都清楚地依止正念正知,才算是在持戒;一旦失去正念正知,就沒有在持戒。

例如,有個母親請你幫忙看小孩,意思就是託你保護她的小孩。你答應了,但是要做到什麼程度,才算是有信守你的承諾呢?第一種情況是,孩子快要遇到危險,你沒有設法阻止孩子受傷,很顯然你並沒有保護他;第二種情況是,你讓這孩子一個人獨處,自己待在另一個房間裡看書,雖然事實上沒有發生什麼危險,孩子也沒有受傷,但你其實並沒有在保護他。以上這兩種情況,你都沒有信守承諾。

同樣的道理,立了誓不殺生,遇到殺生的緣並且去殺害對方,這樣顯然沒有持戒;沒有遇到殺生的緣,但心裡也沒有把不殺生一事放在心上,這種情況下雖然沒有殺生,但其實你根本不在意,只是剛好沒有遇到緣所以才沒殺,這樣也沒有持戒。當然,所謂的在意,還是會有程度上的差異。有一種人,他清楚地做出「我絕對不殺生」的決定,內心的力量雖然一直都在,但他並沒有依止正念正知。然而,在遇到要殺生的緣時,他馬上想起「這樣不行」而沒有殺生。這種作法雖然可以說有在持一點戒,但更好的作法是依止正念正知,這種持戒品質才會好。

要能這樣做,必須要有強烈的看見煩惱過患的心,若沒有想跟煩惱鬥的心力,就沒有能力用這種態度持戒。煩惱的過患是什麼?雖然也可以從此生的觀點談煩惱過患,但煩惱最主要的過患是,只要有煩惱就會造不善業,而不善業是一切痛苦的因。若相信這件事情,就能夠生起強大的心力,依止正念正知精勤持戒。

這樣做,在一開始時會有點辛苦,但過一陣子之後,正念正知比較穩固、粗分煩惱不太會產生之時,內心就會開始產生真正的寧靜;內心寧和到一定程度,就容易成辦靜慮,依此而產生很好的智慧,得到很好的修行成果。

持戒可以得到人或天人之身,但這些所依身的優劣差別,來自於持戒精純度的差異。持戒優劣的重要關鍵是動機。例如,雖然看似持不殺人的戒,但若不殺人的理由是因為殺人就得坐牢、自己的人生會辛苦、對方的家人會來報仇,只是因為這樣而斷除殺人,應該無法得到持戒的利益。布施也是如此,光是「給」的動作並沒有在造善,就像商店老闆每天都在給人東西,但我們不會說他在布施。透過利他心,基於「若我那樣做,會傷害對方」的想法不殺生,才算是持不殺戒的修行。

若是為了來世能得到好的所依身而持戒,會獲得在輪迴流轉的不同所依身,包括人或天人的所依身;若是由於出離心、希求解脫的心而持戒,就會成為獲得阿羅漢果位時意生身的因;若是以一切有情為所緣的慈悲菩提心為動機而持戒,得到的是包括還是菩薩位階時,如願投生而得的所依身,更進一步,這也是成辦佛身女因。由此可知,從獲得人天所依身開始到佛身之間,成辦所依身最主要的元素是持戒。這是佛經如此重視持戒、把持戒視為一切根本的原因。

…摘自《2017如意牟尼夢語》第五講2017.11.9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