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差異是怎麼造成的?我們稍微分析一下吧!先看看輪迴裡善惡兩趣的差異是如何造成的。在輪迴流轉時,我們的去處有兩個,一個是唯苦的惡趣,另一個是稍微有點安樂的善趣。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兩者的差異?投生惡趣,是因為傷害有情,由於捨棄別人、無視別人而去偷、去殺、虐待、說謊、欺騙等這些傷害其他有情的行為造成的;投生善趣,是因為利益有情,由於保護別人、約束自己不去傷害別人、布施、幫助別人,因此獲得人與天的安樂。由此可知,造成善惡兩趣差別的原因,是利他與害他。

再看看輪迴與解脫的差異是如何造成的。有兩種人,他們同樣都斷除十惡業、修三摩地成就靜慮正行,但其中一種人只能因此投生人天、繼續領受輪迴之苦;另一種人卻因此獲得解脫。相同的行為,但一者成為輪迴的因,一者卻成為解脫的因。兩者的差別是怎麼造成的?

差別在於做這些修行時,心裡有沒有「對我的貪」。如果心裡有「我要安樂」的動機,基於對我的貪而持戒、修三摩地,那麼這些修行就成了輪迴的因;如果心裡至少認為不應該對我有貪、應該要捨棄我、應該要脫離對我的貪著,基於這些想法而持戒、修三摩地,這些修行就成了解脫的因。由此可知,造成輪迴與解脫兩者差別的原因,是對我有沒有貪造成的。

再看看佛與小乘阿羅漢的差異是如何造成的。有兩種人,他們同樣都認為應該要捨棄對我的貪,基於這樣的想法而持戒、修三摩地、修無我。但其中一種人在做這些修行時,心裡沒有想要利益一切有情,最後,他獲得的是聲緣阿羅漢的果位;另一種人,他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修無我,最後他獲得的是佛果位。由此可知,造成佛與小乘阿羅漢果位的差異,是由於「為利益一切有情」這種想法力道的大小造成的。

以上是「能仁為利他,勝出麟喻等」這段話要表達的意義。相同的內涵,龍樹菩薩在《釋菩提心論》裡也有這麼說:「離貪有情心,應斷如棄毒。聲聞離貪眾,所得劣菩提,未離諸有情,故佛成圓滿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,應該要斷除「捨棄有情」這種跟毒一樣的想法,理由是,聲聞由於捨棄有情,沒有考慮有情,因而獲得小乘菩提;而佛在不捨棄有情的狀況下修無我,最後獲得佛果位。這兩者的差異,就是由於有沒有捨棄有情造成的。龍樹菩薩與法稱論師的說法,一模一樣。

《入行論》裡的這首偈頌講得更簡要:「何需更繁敘,凡愚求自利,牟尼唯利他,且觀此二別。」寂天菩薩說,其實不用多講什麼,只要看看凡夫與佛的差別就知道了。多劫以來,一心想著利他的菩薩,最後成了什麼?總是只想著自利的凡夫,最後又成了什麼?因為只顧慮自利、只愛自己,使得我們現在依然留在輪迴裡;因為捨棄自己、一心利他,使得佛陀擁有高出我們數億倍的功德,成就偉大非凡的利生事業。

如果真的是這樣,以前佛陀跟我們完全一樣,但後來他捨棄自己去利益他人,為了利他而修無我,最後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二利圓滿的佛。他的這種作法真的很成功,如果當初我們也跟著這樣做,現在也已經成佛了,但我們沒有。那我們都做了什麼?

我們一直計較著自己的好處,輪迴裡的安樂佔據了我們全部的心思,為了得到輪迴裡的一點好處而付出一切。看看佛陀,想想自己,我們的這種作法,真的很吃虧啊!

我們不是沒有努力,我們一直都很努力,只要把我們曾經花過的力氣,拿出其中的一點點,效法佛的作法,為了利他而做種種例如無我慧的修行,我們早就成佛了。但我們連這樣的一點點的努力都挪不出來,把精力全部都投入在這輩子的事情上,投入到會繼續在輪迴中受苦的事情上。

…摘自:2014.9.20 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略講 第十講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