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在多年的交流中探索佛教與科學間的異同後,尊者說:佛教經論中關於「微塵」的論述,與現今科學的發現大多一致,而且科學講得更仔細。

二千多年前佛陀宣說的有關微塵的道理,大多與現今科學研究成果相符合,而且科學對於無常剎那變化的方式,以及微塵的相關論述,比佛教講得更深細,所以這些科學內容有助於讓佛教的論述更加清晰。但對於心識的研究,科學似乎就像剛學步的孩子般才要起步,而這個部份佛教經論裡的相關論述則非常廣泛。

在正式進入慈愛這個主題之前,我想先介紹什麼是「心識」。因為「慈愛」是一種心識,概略認識心識,就像是一種對周圍環境的導覽,先從更廣大的整體面向著手,有助於建立對慈愛更完整的認識;若直接單刀直入切進慈愛的內容,恐怕大家缺乏整體感,會覺得它只是個單一的主題而已。

就好比對一個完全不認識吉隆坡這個城市的人而言,只講「吉隆坡」三個字根本無法建立任何概念;但若加上對周邊環境的描述,比如:馬來西亞周圍有哪些鄰國、吉隆坡是馬來西亞的首都、它的周圍有哪些城市、吉隆坡市本身包括哪些區域等等,這樣一來便會對「吉隆坡」有更清楚的概念。所以接下來,我想概略介紹什麼是心識。

佛教一切經論的研究基礎,可以分為有為法與無為法兩大類,而有為法又分為色法、心法與不相應行法三大類。若未細分,會覺得心識似乎就是一個單位,但佛教對於心識的功能研究得非常仔細,有些經論提出心識有五十二種功能,有些經論說心識有四十八種功能,但有些經論則說心識有一百多種功能。日前在一次討論會議中,格西們把它們做了彙整,整理出了一百一十八種不同的心識功能。

醫學對身體的研究非常細緻,除了分析身體裡有哪些不同的成份,也探究身體裡的細菌種類並加以分類。有一類細菌對人體有益,有一類對人體有害。明白細菌的種類與它們對健康的利弊影響後,醫學專家便進一步研究如何消除害菌、增加益菌。同樣的,佛教也把心識分門別類,並且提供方法讓有益的心識不斷進步,讓有害的心識減弱甚至完全消除。

舉例來說,「把注意力投注在某個對象上」是心識的一種功能,佛法的專有名相稱為「作意」,近來有些科學家開始重視心識的這種作用。某些人一次同時做很多件事情,比如一面開車一面講手機,但由於「作意」能力不夠而造成意外事故的發生,所以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提昇心識作意能力的方法。後來透過實驗證明「實修」可以提昇心識作意的能力。

在眾多心識種類中,生氣、貪欲、嫉妒、驕慢等是對我們有害的心識;慈心、愛心等則是對我們有益的心識。不過,光知道表面的概念並不夠,我們必須把各種心識的樣貌認識得更清楚些,以便在這些心識一產生的時候就知道它們來了,接著才有能力根據它們的好壞,決定下一步的行動。比如,你知道生氣這種心識是什麼樣子,所以你可以在快要生氣時自我覺察,你知道生氣是有害的心識,而且你也知道靠著某些方法可以消除掉它。由於有上述這些認識,你才會認真努力地想辦法不生氣。否則,你可能會以為生氣是很自然的事,認為這些負面情緒包括生氣、驕慢、嫉妒等都是心本來的樣子,這樣一來,你又怎麼會想要努力改善呢?

…出自:2013.6.29 第一講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