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在大部份人的心裡,會覺得快樂要從哪裡來?我們覺得快樂的因是外在的錢財、名聲、親友、健康的身體,不會想到快樂與內在心識有關。

講到內在心識,要說聰明智慧是快樂的因,也許還比較能接受;若要說「利他心」竟然是快樂的因,應該會讓人感到很意外吧!然而佛陀卻說:想要利益他人的慈愛心不僅是安樂的因,而且還是一切安樂的根源,靠著慈愛心可以成辦一切的安樂。他說的這番話,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。

我們不僅不覺得慈愛利他的心是安樂的因,反而認為利他心會讓自己吃虧。所以,雖然我們都認為幫助別人是好事,應該偶爾為之;但如果一心一意去利益別人,完全只考慮別人,自己似乎就會吃虧,這應該是我們大部份人都會有想法。

有一次我去拜見洛切仁波切,仁波切對我做了一些開示,最後他要我稍微幫別人上一點課。那時仁波切對我說:「若你覺得教書會影響到自己看書修行,會讓自己吃虧,那表示你對於『利益他人是安樂的根源』這句話,並沒有打從心底相信!」

要真正相信「利他心是一切安樂的來源」,恐怕必須結合佛教的觀點,包括前後世、業果等內容加以深入地解釋才行;然而即使不從佛教的觀點解釋,依然足以清楚解釋利他心對我們真的很有幫助,是我們非常需要的心,也是我們非常需要重視的事情。

這個世界上許多的紛爭與不幸,都與利他心不夠有關。雖然很多宗教都有在各自的教義下培養利他心的方法,但由於宗教間的門戶之見,使得這些方法無法普及到整個世界上。

雖然基督教、回教等宗教也都提倡利他心,但若選用基督教的教義與方式來宣揚利他心的重要,其他宗教徒可能不會接受;反之,若選用回教的教義與方式,其他宗教徒可能不會接受。所以,雖然培養利他心這個主題,在佛教中講得既深又廣,但若直接以佛教內容來宣揚利他心,恐怕非佛教徒就不會接受。尤其這個世界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又佔了大多數,所以若要為世人設計一套培養利他心的方法,就必須在不涉及宗教的前提下進行。

如果再不想辦法,利他心愈來愈衰退的話,這個世界恐怕會變得愈來愈可怕。也因此,尊者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一套超越宗教的培養利他心的方法,特別是學校的教學系統,若能像教授近代科學等學科般,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利他的習慣,必然能對整體社會帶來莫大的助益。

尊者把佛教經論裡的內容分為三大類:佛教科學、佛教見地、佛教修行。其中第三個部份只針對佛教徒,非佛教徒不必聽聞與涉獵;但第一與第二個部份則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學習的。所以尊者召集了一個團隊,把與佛教科學與見地相關的經論內容整理出來,以便大家學習。這件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。

尊者與科學家們的相互交流活動已經超過二十年了,他的目的並不是要把科學家變成佛教徒,也不是要佛教徒變成科學家,而是希望佛教與科學能夠攜手合作,讓這個世界與社會變得更加和平安祥,人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快樂平靜。

…出自:2013.6.29 第一講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