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投生淨土的因,我們一方面自己要去努力,但另一方面也別忘記,佛曾經為此累集過多少的資糧與祈願。

以下,我將分別根據道次第、投生原理與佛經裡的內容,介紹投生淨土的方法。不過,這些介紹只能幫助你建立概念;真的想要投生淨土,僅有認識不夠,必須更仔細地弄清楚,真正按照計劃學習,把該有的因都準備好才行。去學,而後照樣去做,才算得上是按照計劃去實踐。現在這樣的介紹,只是介紹而已。

一、實修道次第

要投生淨土,必須以下士道的實修為基礎,也必須對中士道有一定的理解才行。因為,如果你想要投生淨土的理由,只是因為覺得那裡是個無憂無慮的好地方,投生到那裡就會沒有病痛、身形美好、衣食無虞,這些都是貪念,連法都不是。用這種貪念去祈願,無法如願投生淨土;但是,如果你想去淨土的原因,是為了解脫成佛,而這個目標在不淨剎土很難成辦,所以祈願投生淨土。用這種想法去祈願,才能如願投生。經典上說,即使沒有大乘作意,至少必須是為了求解脫而希求淨土才行。

佛陀講述淨土功德的時候,把所有淨土的特質都描述得很清楚,所以當然就會提到那裡衣食無缺、男女的長相都很美麗莊嚴。有人聽了心裡想:「那裡的女子那麼美,若能投生那裡該多好!」佛陀立刻責備他:「以貪欲為動機,別說是淨土,連增上生也不可能獲得。你這種發願,怎麼可能投生淨土?」這段經典記載只是列舉一例,大家可以按照相同的道理舉一反三。例如,若淨土吸引你,只是因為你想要獲得好看的身體,擁有不愁衣食的生活,這些動機都是貪欲,無法使你投生淨土。

所以,投生淨土需要有下士道的實修為基礎,再加上對中士道的解脫有概略的理解。問到為何想要投生淨土,你內心的答案至少必須是:「我要解脫,因此我需要一個特殊的所依身。萬一下輩子獲得的是無法成辦解脫的所依身,那就慘了!所以我要投生淨土。」至少必須用這種想法祈願投生淨土。

如果你想解脫與成佛,學《道次第》是最好的方法;如果你想投生淨土,也必須有《道次第》的基礎才行。由此可見,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,學習的主軸都要放在《道次第》上。對於想要成佛解脫的人而言,如果此生還沒學完就死了,就必須考慮來生如何再繼續。

所以,一方面,你要開始做該做的學習。把目標放在解脫與成佛,必須修習出離心、菩提心與空正見,為此必須從現在就開始踏出該走的那一步,已經懂得怎麼修的人,就要開始去實修,還不懂得怎麼修的人,就要學習如何思考,或者開始從頭聽課、累積聞慧與思慧,從共下士與共中士道開始踏實地學習。

二方面,因為不知道何時會死,萬一半途死了,也許一兩個月、一兩年後就死了,接著該怎麼辦呢?雖然學習的主體是《道次第》,無論今生來世,要學的都是《道次第》,來生的去處只是支分。然而,雖然是支分,卻是你能夠持續學下去非常重要的順緣,所以也需要花一點心力稍做準備,例如,你可以撥出一點時間,設法來世能投生淨土。

如果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,然後發願投生淨土,佛經說,保證一定可以如願投生,但生起無造作菩提心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憶念佛的身語意功德,而後思惟佛無自性,只要這些思惟能入心,經常這樣去修,然後發願投生淨土,也一定能如願投生。不論造任何善業,例如持戒、布施、閉關的前後,透過調整動機與殷重回向,讓這些善業成為如願投生淨土的因,這也是能投生淨土的方法。

有了以上基礎,再加上一些不共的實修,這些方法在很多淨土經典裡都有提到。若能這樣做,一定可以如願投生。

以上是從道次第的角度,說明投生淨土必須具備的基礎;以下,我將根據投生原理,說明如何投生淨土。不過,如果不相信四諦的道理,以下的內容對你也不會有說服力。

在死亡之後,接下來會投生到惡趣或善趣,主要是「業」與「欲」這兩個關鍵因素的作用。你必須先明白在投生的過程中,業與欲如何分別發揮它們的影響力。清楚整個過程,你的信心才能真正產生。關於這部份的道理,在「業果」與「四聖諦第二回」課程裡曾經做過比較仔細的說明,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去聽這些課。

總之,在輪迴中投生,無論投生為地獄、餓鬼、畜牲,或是人、天人,在整個投生的過程中,都是業與欲這兩者在發揮作用。明白這個投生原理之後,接著要探討的是,若想要投生淨土,必須以什麼樣的業與欲才能達到目的?在業的方面,經典裡講了非常多方法,幫助我們造下能投生淨土的業;在欲的方面,同樣必須有個引領我們去淨土的欲。

…開示日期:2013.10.10 / 2007.11.8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