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問:請問錯亂識跟顛倒識有何不同?

答: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必須先談到兩種境:顯現境、執取境。於顯現境錯亂的是錯亂識;於執取境錯亂的是顛倒識。

以下用中觀應成派的觀點,說明什麼是顯現境和執取境。例如,心裡想著「有瓶」的分別心,在這個執瓶分別心上,既有「瓶是諦實成立」的顯現,也有「瓶」的顯現。雖然如此,但這個分別心只執取「瓶」,沒有執取「瓶是諦實成立」(1)

也就是說,正如「瓶」與「瓶是諦實成立」這兩個對境是有差別的,同樣的,「執瓶分別心」與「執瓶為諦實成立的分別心」這兩個有境也有差別。其中,執瓶分別心只有執取「瓶」,並沒有執取「瓶是諦實成立」,但是它有顯現出「瓶是諦實成立」。

問:請再說明得清楚些好嗎?

答:執取境,大概可以說是「主要的境」。接下來的舉例,不確定是否非常準確(2),但我想應該可以這樣講。第一個例子是,現在,我用眼睛看著大家,在這個空間裡的各位同學、旁邊的窗戶、書本等,這些我都看見了。但在這些看見中,我的分別心會對其中的一個特別注意,例如舉手提問的同學。我在看著他的同時,也看見了周圍的同學與景物,但是眼識的重心,會放在那位提問同學的身上。此時,我眼識的執取境,是那位提問的同學;在那位同學周圍的種種,也都在我的眼識上顯現,此即顯現境。

我一直在想著能不能用更粗略的例子,簡單地把執取境與顯現境的差別說清楚,但目前為止還沒有想到。沒有辦法講到百分之百準確,但剛才那樣舉例應該是可以的。

問:以剛才的例子來說,現在這個空間裡所有的東西,都在格西的眼識中顯現,而您的心執取的對境才是執取境,是這樣嗎?

答:是。在剛才的例子裡,我的心主要交付、集中的對境是執取境,在此空間的其他人與物則是顯現境。

在講顯現境跟執取境的區分時,主要是在分別心上講的。一談到分別心,經常會提到另一個相關的名相是「義共相」。對執瓶眼識而言,執取境是瓶,顯現境是瓶的義共相。不過,此處若用這種方式解釋顯現境與執取境的差別,對於沒學過這類課程的同學來說,可能會覺得更難了。所以我從剛才就一直想著,如何避開這類專有名相,舉個粗略又容易懂的例子。目前為止好像沒想到呢!

再舉第二個例子看看。今天有人來這裡罵我一頓後就走了,我因為被罵而非常生氣。那個人回到房間後感到很後悔,他想:「我今天罵人了,真糟糕!」。留在原地的我,只要一想到那個人,現起的仍是「他很壞」的行相。此刻,那個人真正的樣子,跟我心裡想的樣子,非常不一樣。此刻那個人的樣子是:因為太後悔,覺得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,而後悔得睡不著;但此刻顯現在我心裡的他,還是剛才那副罵人的嘴臉,一個壞傢伙的樣子。

這就是義共相的顯現方式。當我說「那個人罵我」、「那個人在他房間裡」的同時,心裡現起的是剛才那個人很壞的樣子。單就我說的話來看,包括「那個人罵我」、「那個人在他房間裡」,這些是事實,相當於執取境;但在我如此描述時,我的心顯現出他很壞的樣子,這是義共相,相當於顯現境而不是執取境。

還是不清楚,是嗎?這個例子也許不好,因為這個例子同時牽涉到好幾個心,例如想著「他在房間裡」的心、想著「他很壞」的心等,這些心彼此混雜在一起,雖然想把它們區分開來,但當講到其中之一時,不知不覺間就把另一個心混雜進來想,結果,就很難真的區分清楚了。

再舉第三個例子。昨天的翻譯跟今天的翻譯,同樣是名叫滇津曲尊的這個人。現在問你:「昨天的翻譯是誰?」你會指著今天現在正在翻譯的人說:「是他。」雖然,「昨天的翻譯就是今天的翻譯」這個想法並沒有錯,但是,在這個心上,也有「常」的顯現。在這個心上,有著「昨天的翻譯,與今天的翻譯一模一樣,完全沒有一點改變」的這種顯現。雖然有這種「顯現」,但並沒有這樣「執取」。

在說著「昨天的翻譯者,是現在眼前這位翻譯滇津曲尊」的心上,執取的是「滇津曲尊」這個對境;但也有顯現出「滇津曲尊是常法,從昨天到今天完全沒有一點改變」這個對境。

再舉第四個例子,現在,我心裡想著「這裡有杯子」。在有這個想法的同時,這杯子亦在每一個分秒剎那間變化了。雖然事實是「杯子每一剎那都在變化」,但是,我心裡一直想著「杯子在」。

在我想著「有杯子」的心裡,包括了單純執取「有杯子」的執取,這個執取符合事實,杯子的確存在。到這裡為止,是「執取境」。但是,此時我的心,也把「真正的杯子」與「在我心上顯現的杯子」認為是無二無別的,把它們執為一。

然而事實上,真正的杯子分秒剎那間都在改變,而在我心上顯現的杯子,卻不會改變。此時問:「你心裡想的杯子,在哪裡?」我馬上就會指眼前的杯子說:「是這個。」為什麼我可以馬上有這種反應?因為,在我心裡,把「心上顯現的杯子」顯現為就是「眼前的杯子」,把這兩個杯子顯現為一模一樣。

此時,我的心雖然有顯現「心上的杯子,跟眼前的杯子一樣」,但並沒有如此執取,此時我的心執取的就只是「有杯子」而已。在這個例子中,執取境是「杯子」,顯現境則是「分別心顯現的杯子與眼前的杯子,是一樣的」。

最後舉的這個例子,即使大家不一定聽得懂,但卻是很準確、沒有爭議的例子。之前講的那些例子,可能會有一點麻煩。

…出自:《2009華人請法團析釋》第三講

1.註:執瓶分別心的執取境是「瓶」,「瓶子是諦實成立」只是它的顯現境而已,不是執取境。

2.註:老師這裡一共用了四個例子(1)在有人提問的教室現場,老師的眼識(2)罵老師一頓的人,回房間去後,老師想著「罵我的人現在在隔壁房間裡」的心(3)想著「昨天的翻譯,是今天的翻譯」的心(4)想著「桌上有杯子」的心,即「執瓶分別心」。
前三個例子,因為老師考慮現場有些同學可能沒有學過《攝類學》,所以想要避開「義共相」這個名相去說明。課後問老師,老師說,四個例子中,最能準確解釋「顯現境」與「執取境」的例子是第四個。前三個例子,也許可以增加同學的理解,故仍錄於手抄稿中。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