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第一品、授記莊嚴品

三、不動比丘的誓言

(八)絕不躺臥

不動比丘接著立誓說:「未成佛前,我會或坐或立,或經行或禮拜,但絕不躺臥。」

(九)絕不觀過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在未成佛前,對任何一個眾生,包括犯根本墮的人、被人家說與女眾有關係的出家人、被人家指責打妄語的人,我都不會起觀過心。」起觀過心的意思是不喜歡對方、排斥對方。看到他人犯錯,出言勸告或阻止對方並不是起觀過心;但若因此生起不喜歡對方的心,便是起了觀過心。

(十)絕不以貪欲說法微笑

不動比丘是出家人,所以他立誓說:「對婦女說法時,我絕不以貪欲為動機向對方笑與揮手。」下一段文提到「若於說法時顧指輕躁」,藏文原意是「說法時揮動雙手」。如果只從字面的意思來看,我看不出這樣做有什麼過失,不明白為何不動比丘要如此立誓。

(十一)對出家人起如來想

不動比丘又立誓說:「見到身著出家衣的人,無論他是器非器、有無功德,我都要生起如來想與殊勝所依想。同樣地,見到其他菩薩時,我都要生起導師想與如來想。若我沒有生起這樣的作意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皈依學處裡有一項也是如此,只要見到穿出家衣服的人,都應該恭敬對方。《地藏十輪經》特別強調,在家人完全不應該對出家人進行制罰或處以私刑。出家人犯錯只能由僧眾集體開會議處,在家人不可以逕行處罰出家人。

(十二)精勤聞法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若有人說法,我會前往聽聞。若我不前往聽聞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這句話可以朝兩個方向理解,第一個方向是從說法者的角度去理解。在善知識十德裡提到師長應具備一定的功德,其中一項是德增上。所以,不動比丘這個誓言的意思可能是,若說法者的功德比自己好,他一定會前往聽法。第二個方向是從聞法者的角度去理解。如果聞法者具足三種堪為聞器的條件,而且依師軌理也串習到非常嫻熟,這種人無論去聽誰說法,都只會得到好處,不會有任何壞處。所以,不動比丘這個誓言的意思也可能是,他要成為具量的聞法者,無論說法者是誰,他都可以前往聽受。

有一位噶當派的大智者,無論講法者是誰,他都會參加。有一天,他在路上遇到一群老人,有個人正在為這群老人講經,他就坐下來跟著聽法。有人跟他說:「這個場合是針對一群沒知識的老人講法,你這樣的大智者哪裡需要參加呢?」這位大智者說:「你不要這樣講,參加這法會,我學到兩件很重要的事情。」無論講經者是誰,這位大智者都會去聽,所以他的上師很多。後來,噶當派的師長討論到,學佛時到底應該像他這樣,老師愈多愈好呢?還是像種敦巴尊者只有五位師長一樣,老師少一點比較好呢?大家最後獲得的結論是:在修心能力還不夠時,種敦巴尊者的作法比較好;等到修心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,就可以像這位大智者一樣,不論說法者是誰,都可以前去聽法。

(十三)絕不禮外道諸天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還沒有成佛前,除了諸佛之外,我如果禮拜外道與諸天神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這段內容在皈依學處裡也有提到。經文中說的「除諸佛,不禮外道」是什麼意思呢?「禮拜」一字的藏文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把自己完全交付給對方,若從這個角度解釋,則禮拜外道是根本不可以做的事。第二個意思是恭敬對方,若從這個角度討論是否可以禮拜外道,就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。一般而言,我們心裡應該恭敬一切眾生,但是否要形之於身口,要看當時的情況,也必須觀顧一般人的看法。例如,若出家人的師長是一位在家人,由於一般人並不知道他們之間的師生關係,看到出家人禮拜在家人,恐怕會遭到一般人的非議,因而看低出家人。但在私下的場合,例如這位出家人單獨在自己的住處,見到師長時,無論對方的身份是出家還是在家,他當然都應該要禮拜師長。

這部經的第一品比較難,從第二品開始才會比較容易了解。然而,大家若能透過第一品的內容,認識到不動比丘當初發心時生起多大的心力、在因地時克服多少困難去學行菩薩行,由於明白他種下的因非常廣大不可思議,將來講到他在果位時擁有多麼廣大不可思議的功德時,我們才比較容易生起信心。

(十四)絕無高下之分而施

不動比丘繼續立誓說:「行財布施時,我不會有親疏高下之分,不會有『我要給這個人、不給那個人』的作意。我對一切眾生都會平等看待,無論對方是親是疏、地位是高是低。若我沒這麼做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同樣地,在行法布施時,我不會有『我要對這個人說法,不對那個人說法』的差別待遇。若有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不過,以上說的沒有區別,是從動機的角度沒有親疏高下之分,但實際說法時,必須觀待對方是器非器而決定說與不說。


(十五)誓言護生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見到將要被殺的有情,我就算捨棄生命也會去救他。若我未能救護這些有情讓他們免於命難,我就不成佛。」他立誓要幫助那些即將被殺的眾生,救護他們的生命。

不動比丘立下這些誓言時,在場有另一位比丘心想:「如來應該要為不動比丘作證:有朝一日,不動比丘將成佛、成為量士夫。」廣目如來知道這位比丘內心的想法,於是說:「如你所說。不動比丘立下的誓言,有如來為證。有朝一日,他將會成佛、成為量士夫。」一個對佛有百分之百信心的人,如果在他立誓的時候見證人是佛,這個人必定會盡全力實踐自己立下的誓言。由於完全實踐自己許下的諾言,有朝一日,此人就會成佛、成為量士夫。廣目如來說:「比丘,任何一位大菩薩,只要披上這樣的甲冑,求取圓滿菩提,最後一定會成就圓滿佛果。」

在還沒開始打仗前,古代的戰士會披上盔甲,防護自己不被刀箭刺傷。同樣地,在修行時,若一開始就先擴展心量、提高心力,內心決定「我要這麼做!我不那麼做!」,為內心披上甲冑,未來那些不相順的違緣就無法傷到自己。這種作法便是擐甲精進,它非常重要。以閉關為例,雖然預定要閉二十天的關,但心裡在一開始就想:「就算需要閉關一個月、三個月、一年也沒關係!」這樣一來,就會覺得二十天很短,不會有厭煩與疲倦感;相反地,若一開始就打定主意只花二十天閉關,則離出關的時間愈近,心就愈容易煩燥。

再以實修菩提心與空正見為例。在未修之前若能下定決心:「我要在這上面努力,無論需要花一年、兩年、一輩子、數千輩子才能學好都沒關係,無論需要多長的時間,我都會努力!」這樣一來,無論你學得如何,都不會失去心力。但若你的想法是:「我在一個月、一年之內就要生起菩提心、空正見。」若能做到當然很好,但若做不到,你可能就會放棄了。

做任何事情之前,都要先為自己的心披上這樣的精進甲冑。例如,你想要利益有情,在還沒有正式開始前,要先跟自己講好:「我決心利益眾生,無論眾生如何對待我,他們對我好也好、對我壞也好,就算他們來殺我,我也不會改變心意!」這樣一來,無論過程中發生什麼事,你想要利他的心都不會受到傷害;但如果最初沒做這樣的心理建設,雖然付諸實踐,做了一點利他的事,但只要對方做了一點讓你不順心的事,你恐怕馬上就會放棄了。由此可知,在一開始時擴展心量與心力,就像打預防針一樣,未來無論遇到任何違緣,都不會傷害到你的誓願。

(十六)絕不指責出家人犯戒

不動比丘繼續立誓說:「無論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無論任何人犯根本墮,我絕不口出批評說:『你犯了根本墮』。若我出口批評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」這裡說的批評,與懷著慈愛心糾正對方不一樣。若懷著善意提醒對方:「你這樣做不行,會犯根本墮。」這樣是可以的。批評他人是我們犯得最多的過失。若不把《戒律》算進去的話,《甘珠爾》中結合歷史而宣說業果之理的經文有四函。研閱它們後你會發現:批評他人是造罪很大的來源。克主杰尊者立下的十誓中有一項就是:「除非能夠利益佛陀教法與眾多有情,否則我絕不指名道姓地說某人過失。」

(十七)誓言成辦清淨國土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一旦我成佛,在我的佛國剎土,所有聲聞眾都不犯根本墮。在這廣大清淨的剎土中,沒有一處是佛法未弘揚之處。這個剎土完全沒有情器世間的任何過失,所有情器世間的一切功德都圓滿具備。我將努力成辦這樣的清淨剎土。」不動比丘立誓要讓他的佛國剎土非常圓滿。想要得到圓滿的果,就必須成辦圓滿的因。所以,他立定了這樣的目標、生起如此強大的心力,就開始精進地成辦圓滿的因,開始精進地實踐六度萬行。

一般常會提到圓滿、成熟、淨化三者,其中圓滿指的是成就器世間剎土的祈願力圓滿;成熟指的是成就情世間有情清淨的祈願力圓滿;淨化則包括淨化器世間與淨化情世間這兩個部分。目前講到不動比丘的這些修行,正是「圓滿、成熟、淨化」的實修。記得以前我的老師講到「佛陀的事業功德任運成就」這個主題時,我問老師:「佛陀事業功德任運成就的因是什麼?」老師說:「是他在因地時做的『圓滿、成熟、淨化』。」未來成佛時若要任運成就諸多佛行事業,現在在因地時就要努力實修圓滿、成熟、淨化,把目標放在成辦圓滿的情器世間,而後不斷地祈願,並且努力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。

不動比丘立誓說:「在未成佛之前,我要持守清淨梵行;我要成辦善根,以使得未來我成佛後,在我佛國剎土的所有出家僧人都能梵行清淨。」

在不動比丘發起菩提心的當時,他所在世界的女性有一些缺失。他立誓說:「我會努力,使得我成佛後,我的佛國剎土中的女性,不會有現今這個世界女性的諸多過失。」

不動比丘立誓:「凡我所做的一切,都回向於成辦佛果。再者,若我沒有完全照著我立下的誓言去做,就是欺誑一切諸佛如來。其他的菩薩,無論是已經完全成辦了自己誓言的菩薩,或是能夠實踐誓言的菩薩,都是具有法種子的菩薩。這些菩薩只要愈讓這種心起現行,就愈能成辦佛法功德,未來也會成為能夠開示佛法之人。」不動比丘立下穩固可靠的誓言,就像種下了一顆未來會長成大樹的種子。同樣地,凡是曾經立誓、曾在心中種下種子的菩薩,只要愈精勤努力獲得佛果位,就愈能為眾生開示佛法。

……第一、二講2010.9.17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