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第六品、往生因緣品

一、說明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

(一)願修不動菩薩往昔的願與行

舍利弗問佛陀說:「那麼,想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,靠著什麼樣的因與善根,可以投生妙喜淨土呢?」佛陀說:「了解不動如來過去在菩薩位時做的菩薩行,生起『往昔不動如來做的這些菩薩行,我也要這樣做』的增上意樂,並祈願投生妙喜淨土,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。」

(二)實修六度

佛陀說:「實修布施度,以這樣的善根回向,祈願投生妙喜淨土、親見不動如來,這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。」

這段與上一段問答,舍利弗是問想投生妙喜淨土的「菩薩」要具備的因緣,佛陀回答時說的也是想投生的「菩薩」 該怎麼做。所以這些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,似乎是針對菩薩說的。那麼,這些答案,對於不是菩薩的人是否有用,照著做是否能投生妙喜淨土呢?可以。因為,這段話的主要對象雖然是菩薩,但菩薩不是唯一的對象。從經文可知,妙喜淨土有很多聲聞行者,如果只有菩薩可以累積能去妙喜淨土的因,則那些聲聞行者豈不成了無因無緣而投生妙喜淨土嗎?

那麼,布施度要如何實修?怎麼做才算是在修布施度呢?在尚未布施前,先好好地提策菩提心;做布施的時候,思惟被布施的對象、行布施的我與布施之物三者都沒有自性;布施完後,把這個善根回向成佛,為了成佛祈願投生妙喜淨土。若能這樣做,就是很好的布施度實修。

所謂布施,其實是捨心。捨的對象向上是佛,向下是有情,無論上供與下施,兩者都是捨,都是布施。所以,把實修布施度與供養佛陀結合來說,在尚未供養前先好好修正動機,接著把供養物擺好,按照儀軌加持供養物,之後唸誦七支供養。到這裡,應該與一般的作法沒什麼差異。不過,做完七支供養後,最後做回向時,不只祈願要獲得無上菩提,而且要用下輩子投生妙喜淨土這個方法,漸次達到成佛的目標。由此可知,累積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要做的事,與平常在做的其實沒有很大的不同。

你也可以觀修不動如來,然後做七支供養。如果想要特別累積某些法行的數量,例如想要供水一萬遍或十萬遍,也可以按照平時做六加行的方法去做,最後祈願投生妙喜淨土。這樣做,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。

佛陀說:「實修持戒度到智慧度,以這樣的善根回向,祈願投生妙喜淨土、親見不動如來,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。」以實修持戒度來說,就像剛才提過的,如果做得到,最好能做到在前行時修正動機、正行時思惟三輪體空、結行時回向;如果做不到,那麼,去持戒,包括菩薩戒、出家戒、居士戒,或是以菩提心為動機持守一日大乘布薩律儀,然後以持戒的善根回向投生妙喜淨土。這樣做,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。

實修忍辱度如何成為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?你可以思惟《入行論》忍辱品的內容,思惟完後,把這個善根回向能投生妙喜淨土;或是,面對有人罵你、欺侮你、打你的危險時,心裡想著:「為了利益一切有情,我要成佛;要成佛就必須修忍辱。為了成佛,現在我要好好地修忍辱。」用這樣的思惟修正好動機,接著,無論對方打你、罵你或欺負你,你都要好好地聽、吞下來,被打罵完之後好好回向:「我剛才修忍辱的善根,回向成佛,為了成佛,願能投生妙喜淨土。」這樣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。

一九六一年西藏文化大革命時,許多大官員、大上師被帶到人民面前,讓大家打罵。那時,康區有一位大上師,他經常被帶到大眾面前打罵。在知道要被打罵的前一天晚上,他都會好好地修正動機,想著:「為了利益一切有情,我要獲得無上菩提果位,為此,我要好好修忍辱。」生起要好好實修忍辱的強大心力。第二天被帶到廣場,無論別人對他做什麼,罵也好、打也好,他都會努力提起正知正念,盡力不起瞋心,一發現快要起瞋心就馬上遮止。等到這場鬥爭結束,他就拖著病體殷重回向「如同文殊妙智慧、大行普賢亦如是,為隨彼等清淨學,一切善業皆回向」。後來他說:「我這一輩子累積的最大善根的時候,就是那段時間了。」

如何讓實修精進度成為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?先好好地修正動機,然後帶著歡喜心去背書、閉關、聞思修經論、幫助有情等,然後把這些善根回向成就無上菩提,為此而祈願投生妙喜淨土。這樣做,就成了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。實修靜慮、智慧度也是如此。以實修智慧度來說,在學習《現觀》、《中觀》等經論後,這樣祈願:「以我所行的聞思修等善根,祈願投生妙喜淨土。」這樣做,也是能投生妙喜淨土的因緣。

想投生妙喜淨土的同學,要常常讀這部經,記住這些內容。然後,繼續做你本來就該做的實修,不需要另外做一些不一樣的事,只有最後回向的部份要稍做調整,這樣做可以投生妙喜淨土;就算下輩子沒有投生妙喜淨土,這種作法也不會有任何害處,而且會讓你六度的實修愈來愈圓滿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