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佛陀說:「妙喜淨土的聲聞、菩薩與凡夫眾,都安住在非常安樂的情況裡,這樣的結果,是不動如來過去的努力造成的。」就像剛才講過的譬喻,一旦成為富有人家的養子,馬上就成了有錢人。能獲得這樣的結果,這孩子本身當然也具備某些條件,因為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被富翁收養。但是,這孩子現在擁有的財富與他本身的能力無關,而是這個大戶人家努力的功勞。同樣地,靠著不動如來過去的誓願與精進實踐,並把所有累積的資糧全數如此回向,使得投生妙喜淨土的有情才一投生,就能受用許多安樂。由於不動如來過去曾這麼努力,我們這些所化機才有機會很容易地獲得這些受用。

這段經文明白地寫著「凡夫」二字,前一段經文也提到妙喜淨土沒有會障礙聲聞、 菩薩與凡夫的魔眾,從這裡也可以清楚知道妙喜淨土有凡夫。雖然有人主張凡夫不能投生淨土,但只要看過佛經就能清楚知道,這種說法顯然不正確。

聽到妙喜淨土的這些殊勝功德,舍利弗對佛陀說:「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因為喜歡妙喜淨土,不希求聲聞獨覺果位,希望能確定獲得無上菩提果位,因此布施了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便能投生妙喜淨土。由於靠著這樣的布施可以如願投生妙喜淨土,所以這布施是很值得的、很應該做的。」從做生意的角度思考這件事,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若能換得投生妙喜淨土都不算貴,更何況是用比這個代價更小一點的方式呢?

舍利弗又說:「若用這樣的布施可以投生妙喜淨土,這布施就是一定要做。因為一旦以這樣的方式去到那裡,就再也不會退墮到聲聞獨覺之地,一定會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;在還沒成佛之前,會從一個佛剎投生到另一佛剎,而且在這段過程裡,由於可以把佛陀教導的內容實修到究竟,所以會使佛陀聖心歡喜。不但如此,又可以親見百千諸佛,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。由於有這麼多殊勝的好處,所以,就算必須給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,也是一定要給的。」聽到舍利弗這麼說,佛陀說:「你說的沒錯。就好比透過鑄鍊,便能從金砂與金礦裡粹練出純金,用純金製出首飾都清淨無瑕;同樣地,投生於妙喜淨土的菩薩,清一色都非常清淨。」

佛陀說:「凡是投生妙喜淨土的有情,無論過去、現在或未來,都會入於清淨、不退轉、住如來行之列。」又說:「行一行的意思是,不再有其他的依止處,唯一的依止對象只有佛陀。從所緣的角度來看,他們唯一的目標就只有無上菩提,絕不會以聲聞獨覺做為目標。若想要『行一行 』,就應該投生妙喜淨土。」

註:「住如來行」的意思是:定能獲得佛果位。「行一行」的意思有二種,一個是「依止如來」,另一個意思則是「完全住於聲聞與獨覺地」,此處是從第一種意思來解釋。從「因皈依」的角度來說,無論是三乘的哪一乘,依止皈依的對象雖然都是如來,但是,對聲聞與獨覺行者而言,他們對佛陀救護的「接收度」並不完全,或者說,他們的依止並非百分之百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當我們說「因皈依」時,指的是從皈依處那裡接收到救護。真正能夠把佛陀給的救護百分之百都接收到者是菩薩,而且不包括菩提心衰退、墮入小乘、曾經是菩薩的人。

「依止」的意思是,依靠著某種因,而使自己得到某種結果。根據這個角度去理解,所以才說聲聞與獨覺對佛陀的依止並不完整,因為他們對佛陀的依止,並沒有使他們完整得到如同佛陀一樣的結果。就好比我們對種子澆水,為的是要得到果實,而聲聞獨覺對這個「因」澆水,並沒有得到從這個因開展出來最完整的果實;完整得到果實者,唯有菩薩。

… 圖滇悲桑格西

……第五講2010.9.20


« Prev 3/3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