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其實,某一本經論,若你只打算讀一次、聽一次就過去,似乎可以不必深究必要等四法,即使是利根的人也不一定非要確立必要等四法,就算內心存疑,還是可以繼續往下閱讀學習。然而,若不只打算聽一次、學一次,而是要繼續地聞思修,就必須真正看見學下去的好處。真正看清楚它是真的,相信學習確實能得到好處,就能持續地努力;否則恐怕無法堅持到底,也許學幾天、幾個月後就會放棄。

所以,我們應該想一想,運用本論說的這些理路,真的可以對他人生起慈愛心嗎?本論講的理路只有第一個不涉及佛教理路,其他的都與佛教的見地有關,也就是說,龍樹菩薩把前後世與業果的見地,運用為生起慈愛的方法。因此,若要真正使用這些理路,必須先對佛教見地有透徹的了解。見地愈精純,基於這些見地而發展的理路才能有效地幫助你生起慈悲心;若你對這些見地感到懷疑,不確定它的真假,心裡對它沒有堅固的定解,則這些理路對你的影響也會很有限。

就本論的必要或目的性來說,應該要問的是:利益他人、修習對他人的慈悲心,對自己有何好處?這項作業各位可以在回家之後自己做,想過之後,把答案整理成可以具體列舉的好處。承許佛法並且花時間學佛的人,其實都應該問問自己為何做這些事。有些人唸課誦、做善行,有些人學習經論,有些人做大禮拜,有些人在觀修。做這些事,是為了什麼呢?這個問題,應該誠實地好好想一想。

雖然從某方面來看,這種問題根本不用問;但從另一方面來看,卻是必須問的問題。有時我們只把學法當成一種規矩、一種習以為常的事,只是因為大家都學,所以我也跟著學,至於這樣學下去到底有什麼好處,卻說不出答案。我們做世間的事情時,或許也是用這種態度。有些事我們很清楚做下去的好處,所以我們去做;但有些事,我們並不清楚它到底會帶來什麼結果,卻還是隨波逐流地跟著做。一位住在山上的法師,在某個雨天裡,遇到一位來散心的在家人。這位法師邀他到住處躲雨,兩人隨意地聊天,聊到後來,這位旅人說自己要結婚了。法師問他:「為什麼要結婚呢?結婚的利益是什麼?」旅人愣了一下後說:「這有什麼好問的?本來就該結婚啊!人都要結婚的。」哈哈。我們學法的態度,有時也是這樣吧!

為什麼要學法呢?問出答案之後,先不論答案的品質如何,接著把這個答案和你目前的作法連結,看看是否連得起來。例如,你說學法是為了成佛,那就接著看看自己現在所學的法,如何能讓自己成佛。透過這些問答,若你看到清楚的關連性,就會對自己正在做的事產生把握感,而「以我所行布施等資糧,為利眾生祈願大覺成」這句話也會是你的真心話。否則,心裡沒有「依於這個善行,我可以成佛」的把握,每天在唸的回向文,唸起來恐怕很心虛,也不會產生什麼感受。

本論的主題是慈悲心,所以要試著弄清楚:依於慈悲心如何成佛?慈悲心對今生的利益是什麼?對來生的利益是什麼?對究竟的利益是什麼?思考這些問題時,要設法運用理路,把慈悲心能帶來的好處用理由說清楚。若沒有花功夫認真思惟,聽到別人說起慈悲心的利益,例如聽到聖座嘉瓦仁波切說:「請生起善良的利他心!它對自己、他人、今生、來世、暫時、究竟都很有幫助。」可能會覺得聖座只是在背詩吧!

 

談完必要等四法,接著進入正題。從第二偈開始,龍樹菩薩會一一提出鍛練慈悲心的方法。

  

……第一講2017.11.4-5

        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