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丁四、若能生起珍愛有情的體驗,便能在不辛苦的狀況下圓滿六度實修、走向佛地

19.有情是為大樂門,依隨此心而行之,行走之時絲毫無,難以忍受之艱困

一、總說

這首偈頌的意思是,有情是自與他、暫時與究竟等大安樂之門,是產生大安樂的基礎。內心懷著這種想法並且付諸行動,則在輪迴流轉之時,內心絲毫都不會有無法忍受的困難。

行走之時」一般解釋為在輪迴流轉之時,此外,若與菩薩結合而說,也可以這樣解釋:菩薩不會追求盡快獲得涅槃,他會為了累積成佛需要的二資糧而長時待在輪迴中,在如此安住於輪迴之時,他的內心不會感到困難。再者,若把「行走」二字與佛地結合,則可以這樣解釋:菩薩是正朝向佛地前進的人,為了能走到佛地,他們非常精勤努力。在走向佛地的過程中,只要內心懷著「有情是給予我安樂之人」這種想法,則無論需要付出多少辛苦,內心都不會覺得無法忍受。

藏文「行走འགྲོ་བ།」一字,做為動詞的意思是行走,做為名詞則指的是眾生。「隨喜眾生所作善」是在受灌頂、受密乘戒時會唸誦的句子,在平常大家也經常也提到它。說實在的,隨喜時應該要隨喜愈大的善愈好,但眾生一詞若用平常的理解來看,能隨喜的善似乎沒有很大。然而,若用剛才的方式,把它理解成「朝向佛地走去的菩薩」,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隨喜菩薩所做的眾善,這樣就很合理了。

大樂門」的樂,指的不僅是一般的樂,而且還包括佛果位。我聽過賣東西的人說:「確定不會有客人上門時,因為可以悠閒地待著,所以很輕鬆;有很多客人上門時,雖然又忙又累,但是很快樂;只有一兩位客人上門,好像有客人、又好像沒有客人的時候最辛苦。」說實在的,客人愈多應該愈累,因為那時要做的事情很多;但由於想到可以賺比較多錢,讓他忙得心甘情願、不亦樂乎,甚至連飯都忘記吃。同樣地,利益有情不只可以獲得很多安樂,還會獲得佛果位。內心真的有這種想法的人,在有機會利他時,他會覺得自己得到的是成佛的大好機會。一旦有這種認知,他應該連飯都沒空吃就會去利他了。

我們為別人做一點事就覺得累,遇到一點違緣就覺得辛苦,表示我們心裡不夠認識利他能帶來的利益,內心在這方面的準備不夠。對此,宗喀巴大師說:「猶如世說刈草磨鐮,若此寶心未至扼要,任經幾久勵修善行,無甚進趣,如以鈍鐮刈諸草木。若令此心至於扼要,亦如磨鐮,雖暫不割使其鋒利,其後刈草雖少時間,能刈甚多。」意思是,就像不要急著直接除草,應該先把鐮刀磨利一樣,在還沒正式開始去利他之前,應該先透過觀修,包括思惟利他的利益等,讓自己的利他心進步。若能讓利他心的力道變得強大且質量精純,等到真正付諸實踐時,就會一點都不覺得累;但如果你的利他心若有似無,也不肯定利他的利益,覺得這些利益好像有又好像沒有,則正行之時只會在開始時做一下,不久就會累了。

前一偈「應視有情為上師」,昨天因為順著之前的理路解釋,所以解釋時說的是,由於共通與殊勝悉地都是依於有情而來,所以要視有情為上師。此外,還可以用另一種角度解釋它。所謂的上師、老師,一般的意思是指引道路的人。因此,若從示道者的角度來解釋,應該可以說一切有情都是為自己示道的人。雖然一般而言,講法者指的是從嘴裡講出佛法的人;但經論裡說獨覺佛不說話,而是以身體開示佛法。總之,無論對方是透過身體或語言,只要他幫助自己增長了心續上的知識與功德,就可以說他在為我們示法。若從這個角度來說,則一切有情都是老師,都是透過各種各樣的表情與形態教導我們的人。直接給予教導、像是把鑰匙交到我們手中的人,是我們直接稱為老師的人;但事實上,我們也從其他有情那裡獲得很多知識,由見聞念觸各種情況而學到很多事情。


Prev 1/3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