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例如,看到或聽到某人做了一個壞行為,我們馬上會想:「哎呀,這個人好壞!」也常常會因此不小心就出口罵他。但事實上,我們都是有煩惱的人,差別只在於有沒有遇到緣而已,若自己也遇到那些緣,同樣也會變壞。有一天,當自己也變成那種樣子時,應該會馬上想到:「啊!之前我曾經那樣罵過某人,但我現在變得跟他一樣。」於是會感到羞愧,進而阻止自己繼續往壞的方向走。這樣一來,對我們而言,他事實上就跟老師差不多。也許在幾天前,他想到未來我們可能會遇到某個惡緣而做壞事,於是就先做出錯誤示範,幫助我們知道那樣做是不對的。

看到壞人時,不要馬上就認定他是壞人,應該先想一想,讓他變成這樣的因緣是什麼。探究之後再提醒自己:「以後,那些因緣我也要盡量遠離,否則就會成為像他一樣的人。」這樣一來,他就像是在教育自己的人。被別人罵粗惡語,自己會很難受,心會連著幾天就像生病一樣難過。這種情況發生時,應該這樣想:「對別人說粗惡語,我說完就忘了,但對方的心會因此痛很久,就像我現在這樣。所以我不該對別人說粗惡語。」這種效果,比老師直接教你還要有清楚有效。

那些做壞事、成為所謂壞人的人,是先造了壞的因,然後變壞。看到這樣的過程時應該要想「這個人是在對我展示壞的因果關係」;同樣地,那些做好事、成為好人的人,是在對自己展示好的因果關係。他們把這些因果關係,像是拍電影一樣展示給我看。有些人一輩子只想著今生的事,只想著自己的事,想盡辦法讓自己變有錢、變有名,最後卻什麼都帶不走,就這樣死了。這些事情都是在幫助我們反省自己,反躬自省後,說不定我們會發現自己原來跟他們一樣。

有人說,如果有按照《道次第》好好觀修,並打從心底生起一些體會,那麼不只有情,你會覺得一切外境都在對自己講法。密勒日巴尊者並沒有特別把書帶在身邊,在他的道歌裡說「一切顯相皆經書,不需印成文字書」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經書二字的藏文是དཔེ་ཆ།,中文直譯是「喻分」。經書也是一個喻或說例子,透過它而讓真正的意義在心中顯現出來。對密勒日巴尊者而言,不論看到什麼,都成為能讓意義在心上顯現出來的緣,因此他說,文字的經書不一定非帶著不可。

這樣說來,應該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「應視有情為上師」。

二、由珍愛有情而實修布施

20.心上諸有情,盡皆視為我,外物諸資具,連妻亦無貪

這個偈頌是結合布施而說,意思是:像執愛自己那般地執愛有情,生起這種心的人,對於一切資財等外物,甚至連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毫無貪著地捨出去。「盡皆視為我」的意思,並不是把其他的有情都看做是我,就像《入行論》說,自他換並不是把自己與他人交換過來,而是把珍愛的對象由自己換為他人;所以這首偈頌的前兩句,從前文順下來看,應可理解為:自己的心,對有情就如同對自己那般珍愛。

若從空性見地來說,「此人是我」、「此人不是我而是他」的這種區分,只是心去區分而已,從對境、從事的角度無法做這樣的區分。在事上沒有這樣的差異,但心去做了這種區別,所以這心是錯亂的;而且,並不是所有的心都會做出這種區分,只有自己這顆心會這樣做,而我們又很相信這顆心,它想什麼我們就信什麼,於是便相信這是我、那是他,區分得非常清楚,並且產生親疏遠近之別。一旦明白在事上並沒有這種區別,就可以產生「所以有情與我是一樣的」這種理解。

在解釋佛法時,講法者說的是佛法,但有時聽法者心裡不承認有前後世、不相信業果,也不真正懂得什麼解脫與一切遍智果位,因此他們有時會覺得經典講的不對。當然,若前後世確實不存在,則經典裡說的做法的確可能有錯,例如這首偈頌說的「連妻亦無貪」,意思是連妻子也要無貪著地布施出去。這句話聽在不懂佛法的人耳裡,就可能產生誤會。對於布施外在財物,一般會這樣說,在家菩薩在完全沒有貪著的狀況下,只要對別人有益,他就會把所有的財物受用都布施給對方。然而另一方面,佛經也有清楚地說到,在這樣做的時候,這位菩薩也必須考慮自己的家人,因為家人也是一切有情的一員。
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