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理路二:有情是與我同甘共苦的伙伴

3.與諸士夫同俱住,共受猛利惡趣苦,共享多種善趣樂,故我喜愛彼有情

昨天講了對有情生起慈愛的第一個理由,這偈是第二個理由。這段話的文詞淺白易懂,應該不必特別解釋。這個理路結合了前後世的概念,意思是我們都是彼此的朋友,是同甘共苦的難兄難弟,有時一起享樂,有時一起勞累,有時一起痛苦,有時一起快樂。由於有情都是和我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,所以應該要慈愛一切有情。

理路三:有情是我最親的親人

4.我從未曾住彼胎,彼從未曾住我胎,此等有情從未有,故有情皆是我親

接著是第三個理由。我曾多次住在有情的胎中,沒有哪位有情的胎我沒住過,而且不只一兩次,我住過非常多次。同樣地,有情曾經多次住於我的胎中,沒有哪位有情沒住過我的胎,而且住過非常多次。因此,一切有情不只是我的親人,而且都是有過母子關係、最親的親人。

這句偈頌要表達的意思是,要觀修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、子女。從較容易思惟的角度來看,《般若經》說視年長者為父母,視年幼者為子女,視同年者為手足或朋友。即使沒有刻意去修,只要心裡帶著這種想法都會有一點幫助。有位漢人法師跟我講了一件事。有位醫學院的學生到一個安寧機構實習,那裡的病人大都是罹患絕症、死期將至、家人無力照顧的病人。有一位老婦人因為病得辛苦,內心又不安,所以脾氣很差,只要有一點不順心就馬上大發脾氣,所以醫護人員都不喜歡去照顧她。

有一天,輪到這位新來的實習醫生要去看這位老婦人,很多人都在等著看他會怎麼做。醫生進了病房,才走到老婦人面前,她就開始不停地罵人。不過,不論她說什麼,醫生都沒有回嘴,只是一直微笑地看著老婦人的臉,聽她說話。因為醫生一直沒有回嘴,老婦人自己一個人說了很多話,一方面也是累了,再者心情也放鬆了,當她終於稍停一下時,醫生便開始跟她解釋病情。從此之後,他們兩個人竟然能好好溝通,老婦人也肯聽醫生交待的話。同事問這位醫生說:「這種人的病房,你怎麼待得下去?」醫生說:「我進了病房,看著老婦人,心想如果她是我的母親,我會怎麼做?於是我就這樣待下去了。」

即使沒有思惟得很深,光是想到「若她是我的母親」、「若他是我的孩子」,就會有一點正面的效果了。但是,光靠著作意對方是自己的父母或子女,不足以對他生起真正的慈愛心,無法決心扛起幫助對方離苦得樂的責任。要產生真正的慈愛心,首先必須用理路成立前後世存在;由於相信前後世存在,從而相信有情在過去世曾經當過自己的母親。所以,若你運用第四偈的理路無法產生感受,就要補學與前後世有關的內容,知道如何運用理由、譬喻與歷史故事成立前後世存在,然後再重新運用第四偈思惟,才會產生感受。也就是說,若希望這個偈頌成為對你而言有用的理路,就必須先研究前後世是否存在。

理路四:有情是佛陀最喜愛的人

5.又我喜愛薄伽梵,然薄伽梵為彼眾,經極長時累與苦,故我亦愛眾有情

對佛陀沒有信心的人,這個理路可能沒有用;但對佛陀有信心的人,這個理路就有用。佛陀是為了誰,在長時間辛苦努力?為了有情。既然我喜愛、相信佛陀,就應該也去喜愛佛陀喜愛的有情。

這個理路,對於承許有造物主的人應該都用得上,但他們慈愛的對象大多僅限於人類,沒有擴及一切有情。對造物主既恭敬又有信心的人,若相信造物主愛一切人類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,也應該會相信傷害人類就跟背叛造物主一樣。就像某人對你很疼愛的人很好,你自然會對某人也有好感;又例如你不在孩子身邊,而孩子在遇到大困難時,有人幫助孩子度過難關,若有機會見到這個人,你會很喜歡他。

聖座嘉瓦仁波切幾乎對這個世界的所有人類都有慈愛心,也因此,只要看到任何人對另一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,他就非常歡喜,於是他可以快樂的機會非常多,只要看到周圍的任何一人發生好事、善待別人,他就會快樂。反觀我們,由於我們慈愛的範圍很小,就只有那些被我們關愛的小範圍的人得到好處、發生好事時才會高興,在這個範圍之外的其他人,發生再好的事我們都不會為他高興,甚至,若敵人得到援助,我們可能會想要罵人:「竟然去幫助那個討厭鬼!真是混蛋!」

若依著佛教經論的內容去談,就可以再談得更深入。以下這些理路,運用時只能以釋迦牟尼佛為例,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把這些理路擴及到一切佛。釋迦牟尼佛發自內心慈愛一切有情,他的心續裡,有昨天課程裡提到的那種慈悲心,這是可以用理路成立的事實。這些理路在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有說,不過在運用時似乎必須繞個彎才能成立得起來。但我想應該有辦法可以直接成立,不過必須先對慈悲心有一定的認識,否則很困難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