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正因為大乘道所有的法行,是基於這麼強大心力的慈愛心發展出來的,所以大乘才被稱為大乘;若缺乏這種心力,就是劣乘或小乘。大乘與小乘的名稱,與是否輕視無關,只是基於事實,把該稱大的稱為大,該稱小的稱為小,如此而已。

經過解釋,真正理解什麼是慈悲心之後,先不談是否相信依於這樣的心力而獲得的佛果位是否存在,連要相信能生起這種強大的心力恐怕都不容易。真正理解一點慈悲心是什麼的人,心裡應該會感到非常疑惑:「這種心,真的有可能產生嗎?」過去有幾位離世索居、在山上專修的噶當派大善知識,他們在偶爾見面的時候,談話的內容大都繞著慈悲心、菩提心、利他心等這些話題轉。他們聚會的地方旁邊正好有一條路,一位老婆婆經常路過那裡,每次經過都會聽到悲心、菩提心這些字。有一天,她忍不住好奇地問:「你們老是說要對一切有情生起悲心,什麼是悲心啊?」其中一位修行人說:「您不是有個兒子嗎?您有多愛自己的兒子,就那樣慈愛一切有情,生起這樣的心就叫做生起悲心。」老婆婆聽了之後說:「哎呀呀!哪有可能啊?」

有人說,不應該把標準講得太清楚,免得讓人失去心力。但我們應該明白,心是可以改變的。「他心力很強」、「我提不起心力」、「不知為什麼,我就是很愛發脾氣」這些話都只是在描述暫時的狀態,但它們並不是最後的結果。對於生不起心力的事情,有可以生起心力的辦法;對於看了就生氣的人,有可以不生氣或不生那麼大的氣的辦法;對於不喜歡的人,有可以對他生起慈愛心的辦法。正因為有辦法,所以我們才要去學習,學習如何生起心力、消除瞋心、生起慈愛心的方法。

四、我能生起慈愛心嗎

我們本來就具備慈愛他人的種子。《釋量論》說「悲從自種生」,我們早在前世種下了慈愛他人的種子。前世可以溯及的時間非常久遠,前世、前一世、前二世…,每一世我們都有慈愛的對象,事實上我們都曾經是彼此由衷慈愛的對象,長久累積下來,我們早已對一切有情生起過慈愛心,只是沒有同時生起而已,對甲慈愛的時候,對乙不慈愛。現在我們要做的,是學習生起慈愛心的方法,設法同時對每個有情生起慈愛心,這件事情是有可能成功的,因為我們本來就具備慈愛他人的種子。

再從「心自性本光明」的角度來談。我們現在雖然會捨棄他人、對別人生氣,但這些都不是心的本性,所以它們都可以被消除。對此,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方法,第一種解釋是,心的本性無所謂好壞,就像是一杯乾淨的水。若在水裡混入泥沙等污垢,水就成了髒水;若在水裡添加藥材,水就成了藥水,然而,水的本身不是藥也不是毒。就像這樣,心的本性沒有所謂好壞,遇到壞的緣它就變壞,遇到好的緣它就變好。從這種角度可知,生起強大的慈悲心的確是可以做到的事。

第二種解釋是,貪瞋等壞的心不是心的本性,慈悲、認識真相的智慧等好的心才是心的本性。舉例來說,眼前有甲、乙兩個人,兩個人跟自己都沒有特別的關係,因為沒有特別的關係,所以我們的心不會偏向跟自己親近的一方,明明對方有過失也看不見;不會排斥跟自己交惡的一方,明明對方有功德也不願承認。這兩個與自己沒有特別關係的人,你就這樣看著他們,看到甲一直在做傷害他人的壞事,乙則一直在做利益別人的好事,此時你的心自然會站在乙的那一方。又,甲與乙起了爭執,你看到甲不誠實,乙很誠實,此時你會自然地站在乙方支持他。這樣說來,喜歡誠實與利他是心的本性。

大家幾乎都同意壞的部份不是心的本性,但好的部份是不是心的本性,則有不同的看法。雖然如此,但根據這兩種看法都可以得到「只要去修,就可以生起慈愛心」這個結論。《入行論》說,就算你對某人生起極大的瞋心,氣到光是聽到他的名字就很不舒服,即使如此,你還是有可能漸漸改變,到後來會非常喜歡他,甚至喜歡到沒有他就活不下去的程度。由此可知,我們的確有能力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愛心。

五、為何要生起慈愛心

本論的主題是如何對有情生起慈愛,為什麼龍樹菩薩要說這些?因為「能利益九生」,是為了利益聽者而做這些開示。聞思修這些內容,會有什麼好處?暫時上來說,就已有很多好處了,包括可以依此生起慈悲的心,使得這輩子心變得比較平靜安適;不只如此,只要按步就班地繼續學習,最終還能獲得佛果位。是為了能讓聽者獲得這些利益,所以龍樹菩薩宣說了這部論。

……第一講2017.11.4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