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對某些對象,我們生不起慈心、悲心、增上意樂與菩提心,世尊提出了多種方法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;要生起這些心,必須清除阻礙它順利生起的違緣,世尊教我們清楚辨識出這些違緣,包括瞋心、輕視他人的慢心等;接著,世尊又提出各種理路,教我們認清這些違緣從哪裡來,例如,他引導我們觀察思惟,最後找到瞋心的根源是貪心,貪心的根源是我執,同時也說明消除瞋心、貪心與我執的方法。總之,世尊按照次第,清楚又詳盡地說明遮除違緣與成辦順緣的方法,以及如何繼續進步、如何產生體驗、生起體驗後的益處。世尊說的這些話,有些理路是我們稍微可以懂的,付諸實踐後,有些益處是我們可以體會到的。既然做一點就有一點幫助,便可以合理地推測:若再努力些,會得到更大的幫助。

世尊二十九歲出家,在接下來的幾年間,他在沒有老師指導的狀況下獨立學習,由此可知他教我們的那些方法,都來自他的親身經驗。再從歷史記載可知,很多弟子在親見世尊、聽了世尊的教導後,立刻產生很大的轉變,例如,本來脾氣很差的人竟成了慈愛心很強的人。這種結果不只來自於教法本身,教導者的親身經驗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。

「供養」一詞的主要意思是「使歡喜」。什麼樣的供養,才能讓佛歡喜?佛不缺衣服飲食,他也沒有需要解決的困難,但有情供養這些他不需要的東西,他依舊會感到歡喜,是因為做供養的人因此累積了福德。佛對有情有很強的慈愛,他任何時候都想著要幫助有情脫離困難,但由於解除困難需要很多因緣聚合,在某些情況裡,從某一種角度來說,佛無法在那時解除那位有情的困難。此時,若我們幫忙解決了難題,用世間的話來說,佛會高興得不得了。

佛一心想要消除有情的苦,從他進入資糧道、還是個凡夫開始,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裡,他不只是努力,而是非常努力地在做這件事。成佛後的現在,當他依舊一心一意想著如何讓有情不再受苦之時,若我們再讓有情苦上加苦,你覺得佛會怎麼反應?好險,他已經斷除了瞋心,否則應該會很生我們的氣吧!

現今有些喜歡聖座的外國人,也會喜歡與善待藏人,只因為他們覺得藏人是聖座的人。就像這種感覺一樣,一切有情都是佛的有情,喜愛佛的人,自然會喜愛一切有情。有一部佛經叫《流水經》,這部經應該是在有流水的地方講的,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。佛陀說:「我在多劫以來歷經的所有辛苦,甚至多次捨棄生命,都是為了有情。在還是菩薩時,我做的一切學習、付出的努力甚至捨棄生命,都是為了有情。所以,傷害有情就等於傷害我,利益有情就等於利益我。」雖然這部佛經沒有譯為藏文,但這些內容,龍樹菩薩用偈頌體寫成了另一部論《悅意有情頌》,這部論有譯為藏文。

我大概九歲左右時,有一天,鄰居家旁的柵欄躺著一隻狗,我跟幾個玩伴一起用石頭丟狗,其中一顆石頭丟中了狗的頭,那戶人家的女主人便跑出來,其他孩子都逃掉了,只有我傻傻地站在原地不懂得跑。那女主人跑到我前面,舉起手正要揍人時,看清我的臉後就把手放下,只罵我一頓就走了。原來,她跟我姐姐很要好,只因為我是她好朋友的弟弟,只好放過我。

就像這樣,不管某人的行為有多壞、做什麼或想什麼,都不能去傷害他,因為就算他再壞,諸佛依舊很愛他,我們也只好看在佛的面子上放過他,哈哈。再者,我們去幫助有情時,菩薩不一定都看得到,除非有刻意用神通觀視才能看得到;但佛在任何時候都看得到,因此,在那個時候,所有的佛都會感到非常高興,這就是真正的供養啊!這樣說來,那些被我們幫助的有情,就像平常我們要供養寺院、佛塔時,跟我們一起共襄盛舉的伙伴一樣,有情是協助我們完成供養的重要幫手。既然幫助有情是對三寶真正的供養,而這個供養又要仰仗被我們幫助的有情才能完成,那麼,無論這些有情是乞丐還是敵人都居功厥偉。既然有功勞,按理說,就應該對他們獻上一些勞動費,再加上一條卡達,哈哈。

《入行論》有句話說:「為令如來喜,止害利世間,任他踐吾頂,寧死悅怙主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為了讓一切佛高興,即使被有情踐踏、打頭甚至殺害,我也絕不還手,願依此能讓世間怙主佛陀您感到歡喜。以前印度南部有個省,住在那裡的藏人很少,由於勢單力孤,有些藏人經常被欺負。有個年輕的藏人其實力氣很大,又很勇敢,被人欺負時他若還手,根本不成問題,但他擔心事情鬧大了,會害得其他藏人吃虧,所以他就忍著。有一次,他去餐廳吃飯,有兩三個印度年輕人打他,如果他要還手,就算對方有五、六個人也沒問題,但是他繼續忍著。忍了一陣子,對方依舊不停手,就這樣被打了兩、三輪後,他有點忍不下去了,就跟朋友說:「忍到這裡差不多了,我來還手吧!」一開始忍著不還手時,他可能會唸「為令如來喜」,後來決定要還手時,大概得改口說「如來請原諒」了,哈哈!

……第二講2017.11.5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