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根據有前世記憶者的描述,他們上輩子生活的地方,與這輩子不一定相同,甚至距離很遠。假設某人上輩子在美國死亡,這輩子在達蘭沙拉出生,那麼,當來自美國的心識與位在達蘭沙拉的父精母血建立關連性時,這個情況就稱為投生。接著要探討的是,他的心識如何從美國來到達蘭沙拉,又是如何進入這輩子父母的父精母血中。

一、從心識的角度,才能合理解釋投生的過程

心識可以進入的微塵到處都是,在美國就很多了。明明周圍有很多選擇,為何某人的心識非來達蘭沙拉的這個父精母血不可?其間的因緣是什麼?難道是造物主拿著前世的心識,硬塞進這一世的父精母血中嗎?我們暫且不討論造物主是否存在,但假設是造物主做的,還會有一個問題:造物主明明可以把這個心識放進任何一個父精母血中,為何偏偏選擇達蘭沙拉呢?也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所以印度有些宗派既承許造物主也承許業果;至於其他承許造物主的宗派,由於不認為人死後會再投生為人,所以對剛才那個問題沒有任何解釋。

除了造物主,再從微塵的角度看其他的可能性。難道是身體裡的某個微塵,把亡者的心識推送到達蘭沙拉來嗎?或者,是在達蘭沙拉的父精母血把位在美國的亡者心識拉過來?再不然,難道是身體之外的某個微塵,從美國把前世心識帶過來、放進達蘭沙拉的父精母血中?無論是以上哪一種答案,依舊都有相同的問題:明明有很多選擇,為何偏偏就是在美國的那個心識,與在達蘭沙拉的這個父精母血呢?對於這個問題,主張這種說法的人至今仍無法清楚地回答。再者,心識以及與心識同在的微細風都非常微細,微塵無法對它起任何作用,所以不能從微塵的角度解釋投生,只能從心識的角度、以心識為主因解釋投生的過程。

以下直接用佛教的主張說明。佛教說,若心識沒有對投生之處生起欲望,就無法到達該處。心識把要投生之處看成悅意的好地方,因此生起了欲望,然後到達該處。然而,明明投生之處並不好,為何會把那裡看成好地方?是因為弄錯了,才會把不悅意的地方看成是悅意的。為何會弄錯?造成錯亂的因是業,業使得心識生起錯亂的顯現,把位在投生之處的父精母血看成悅意。不只如此,若只有視為悅意,但沒有生起貪欲,心識就不會過去;但由於在視為悅意時又生起了貪欲,心識便過去了。心識到那裡後,若沒有業,便無法發揮類似膠水的作用,心識與那個父精母血就無法結合。業就像膠水把心識與父精母血結合在一起,所謂壽命長短可以從這個角度解釋,由於業的能力有大小差別,就像膠水品質有好有壞,因此影響了東西的使用期限,所以這一期生命就會有二十、三十、八十年等不同的差別。

二、在投生過程中,業與欲的作用

記得前世的人,有少數也記得中陰身的狀況。中國有一位記得前世的人,根據他的記憶,他在前世病了很久,有一天突然感覺身體變輕(那時應該是心識離開了身體),他就離開然後四處遊走。走著走著,突然覺得很冷,便走進一間看起來有人住的房子。房裡沒有人但是有衣服。因為當時四下無人,他又非常冷,於是就起了偷衣服的念頭。才伸手去拿衣服,整個身體就變暖和,他感到很舒服、很想睡,便舒服地睡了一覺。睡醒後發現自己成了一隻小豬,身邊還有幾隻小豬。那時他想:「哎呀,我投生成為豬了!」為了求死,他一口奶都不喝。不久後,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,他又覺得身體變得很輕,然後又到了一個有衣服的地方。因為很冷,他又生起想要偷衣服的念頭,手才伸出來,他想起剛才就是因為偷了衣服而投生為豬,這個念頭一過,他就昏了過去。醒來發現自己投生為人,不過他有一隻手竟然是豬蹄。

他的父母一直設法隱瞞這件事,他的手總是纏著布,但後來還是被一位出家人看到了。他跟出家人說:「這件事情只有我的父母與我的老師知道,請您也不要告訴別人。」出家人問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,他就把事情的原委說給出家人聽。直到這個人過世前,這個秘密都沒有洩露出去;但由於他死時被送去醫院,他的那隻手被人看見,事情就曝了光,成為報紙上的新聞。由於當事人已經過世,所以這位出家人就把整件事情的原委寫在書裡,如此傳了開來。

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,則他看到所謂放衣服的地方應該不是真的有那個地方,而是他即將投生的父精母血的中間位置,但因為業而有這樣的錯亂顯現。

此外,從另一位記得前世者的描述,可以清楚看到由貪欲而投生的道理。有一位中國人到西藏工作很多年後,他要回中國了。離開前,他去幾個地方把該收回的帳款收回來,把該帶回去的東西處理好,後來在返回住處時發生車禍過世了。後來,他投生到藏族朋友家,會說話之後,他就經常說自己是某某人,父親的朋友有很多他都認識,也能一一清楚地指認。這孩子明明是藏人,但他總說自己是漢人。有一次,父親忍不住問他:「你總說自己是漢人、前世是某某人,那你為何要來我們家?」孩子說:「我是來拿酥油的。」從西藏母犛牛取得的酥油,一般被視為上等的酥油,很受大家歡迎。回中國前,那位藏人朋友說要送他一袋上好的酥油。也許他在出車禍之前,心裡正好想著「接著要去拿酥油」,接著就在這個念頭中死亡,於是便投生到那位藏人朋友家。

透過造下善業或惡業,在心上留下習氣,由於習氣發揮作用,使得來世投生到善趣或惡趣。從上述的例子,似乎也可以印證這個道理。

……第四講 2017.11.8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