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總體來說,福德資糧有讓人心想事成的能力。《中觀寶鬘論》說:「施受用戒樂,忍光澤進威。禪寂慧解脫,悲成一切義。」其中「施受戒生樂」談的則是個別的作用。「悲成一切義」的意思是,悲心有強大的讓心想事成的作用。

我想,這件事情應該可以從年輕時觀察,若我們不年輕了,也可以從現在開始觀察看看。懷著想利益他人的想法,一再透過思惟鍛練這種心,並且努力祈願,就會慢慢遇到助緣,讓這件事情慢慢成辦起來。雖然自己不是很有能力的人,但可以讓很多人因為自己而獲益。或許無法拿出明確的證據,但身在其中的人會覺得自己親身驗證了這件事。

透過實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圓滿福德資糧時,佛的一切願望都可以成辦。佛的唯一願望是希望有情可以獲益,什麼事可以對有情產生利益,佛就希望他可以成辦那樣的事,這是他的願望。當這個願望成辦時,帶來的結果就是佛身語意種種的圓滿。再者,談得更深一點,有菩提心做為後盾,證空慧消除所知障的能力可以完全展現,除掉實執習氣。一旦消除實執習氣,就不再有動機,不會有「我要說這個法」、「我要變化出那樣的化身」等動機。在沒有動機的狀況下,佛做任何事都是任運而入。由於是任運而入,就算有很多人一起見到佛的身像,大家看到的顏色也不會完全一樣,有些人看到藍色的佛身,有些人則看到黃色的佛身,大家看到的都是最相應於個人喜好的顏色。再以佛身的大小來說,天人的身體都非常巨大,當他們到佛面前聞法時,看到的就不會是我們人類身體大小的佛,而是比天人的身體再稍大一點的佛;而人類見到的佛,則是與人的身體大小差不多的佛。

佛說法時,每個有情都不需要翻譯,大家都可以用各自的語言直接聽佛說法。本師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這個世間時,與他心續同一的十億個化身,也分別到了其他十億個世間。由於每個世間的人壽不一樣,所以這十億個化身,有些正顯現出年紀很小的樣子,有些在行六年苦行,有些正在講法,有些正在示現涅槃,雖然各有不同的樣子,但他們都是同相續的一位補特伽羅。

這樣的結果,來自「願能成滿一切有情希願」的心力。佛經說,透過不斷的訓練,當這個心的能力完全圓滿時,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。上述這些內容,若想要用理路成立它們為真,必須先有能力以理路成立四諦或十二緣起為真,之後還要補充中觀見地。有上述基礎之後,再學習從所知障的角度談的十二緣起。這部份對一般人來說,別說是內容了,恐怕連名相也有點陌生。總之,當你能夠用理路成立上述那些內容後,再看經典裡對佛果的種種描述,才有機會打從心底生起「真的有可能啊!的確是有理由的!」這種感受。

(九)無死佛身,是依於利他心而成辦

成佛後,佛身不但非常圓滿,而且不會死,因為形成佛身的材質不會有完盡的一天。以我們來說,業完盡時就是死期。但佛身來自於什麼呢?生起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,為了成辦這件事情,誓願在虛空未盡之際努力造善。由於這樣的善根本無法衡量,所以說形成佛身的材質根本不會完盡,這是佛身不會死的理由之一。從另一方面來說,由於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,所以佛有自由;雖然有自由,但色身的行相仍在輪迴中持續地安住,是由於悲心所致。

即使只談這個世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說實在的,我們也並不真正認識他。想想世尊利益了多少有情,與他心續同一的十億個化身,他們分別利益了多少有情,再加上他們都會在虛空未盡之際持續地利益有情,所以他們可以利益的有情無邊無際。

因此,就從現在開始練習去珍愛他人吧!就算只是造作、只是口頭上唸誦文字、只是模仿,就這樣開始去練習吧!當這個心愈來愈大,則這輩子也快樂,來生也快樂,還在輪迴中流轉時也快樂。透過這個心做為後盾斷除所知障,不但能獲得究竟的自利,還能成就圓滿的身語等功德,為無邊有情帶來無邊義利,幫助許多有情成佛。透過你而成佛的每一位佛又能成辦很多有情的義利,然後又有更多的有情成佛,這些佛又能再利益許多有情。由此可知,若能讓珍愛他人的心不斷進步到圓滿,則自己與他人、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安樂就真的能完全成辦。

聖座經常會引用《入行論》這首偈頌:「故應除疲厭,馭駕覺心駒,從樂趨勝樂;智者寧退怯?」在愈來愈安樂的狀態中,成辦愈來愈多的安樂。這一生快樂、來生也快樂,在愈來愈快樂中,成辦最究竟的快樂,使得自己快樂,他人也都快樂。只是因為不知道,所以才沒有這麼做;凡是知道的人,誰會不精進呢?

珍愛他人是自他究竟安樂的來源。這句話說來容易,但真要解釋起來,比解釋空性還困難。除非完整地講述整個佛教的基道果,否則無法把這句話解釋到很清楚。聖座經常說:「設法培養自己善良的利他心,這樣做,不但能成辦自利,也能成辦他利、成辦這輩子的安樂、成辦來世的安樂。不只如此,暫時的利益由它成辦,究竟的利益也由它成辦,連最究竟的佛果位也是由它而來。」他在說這段話時,整個佛法基道果的論述在他的胸壑明析展現,所以總是非常有感受;但聽在我們耳裡卻是一片模糊,無法產生什麼感受。

……第七講 2017.11.12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