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一、經典裡說,在中陰身時,連前輩子的身體也認不得。既然如此,等到再投生時,又如何能記得起前輩子呢?

答:在中陰身階段只是認不出來,不一定是不記得。再者,在中陰時不記得,在投生後可以記得;或是剛投生的前一、兩年不記得,在五、六歲時才記起來,這些都是有可能的。

二、為何法師死後會投生地獄?

答:若把題目換成「為何『有些』法師死後投生地獄」,你覺得如何?哈哈。因為有些法師造了很重的惡業,所以死後投生地獄。

若講到某人在這一生結束後投生惡趣,我們可能馬上會覺得他是壞人;若投生善趣,就覺得他是好人。但這其實很難說。雖然一般來說,壞人會投生惡趣,好人會投生善趣;但是,若某甲死後投生善趣,某乙死後投生惡趣,我們其實不能因此斷定甲比乙好。

就以我來說吧,我不是菩薩,前輩子連出離心也沒有,但這輩子我投生為人;然而,有些菩薩,他們前輩子已生起菩提心,但這輩子投生為地獄有情。我比菩薩差,但我現在的投生狀態比菩薩好,為什麼?我造過很多好的業,也造過很多壞的業,這輩子由於某一個好的業被使用了,所以我現在投生善趣,其他會使我投生惡趣的業因為還沒輪到,所以現在沒有發揮效用;同樣地,有些有情雖然造了很多好的業,但那些業還沒被用到,目前被用到的是一個壞的業,因此他暫時身在惡趣中。

出家人若造惡業,這惡業的力道會很強大。比起沒有受戒的人,有受戒的人造同樣的惡業,惡業的力道更重,因為他已經承許不造惡業卻還是造了。但同樣地,比起沒有受戒的人,有受戒的人造同樣的善業,善業的力道會更大。受戒就像是做風險大的生意,做得好就容易賺大錢,做得不好就會有坐牢的危險。不受戒就像是一般的生意,賠不了多少,但也賺不了多少。

三、您在第一堂課說,一般對於心的本性是否為善,有兩種不同的看法,一者認為是非善非惡,另一者認為是善。請問,這兩種不同的主張者分別有誰?而您的看法是?

答:這兩種看法,並不是根據經論或哪位大智者的主張而說,只是法友們的不同看法而已。至於我的看法,我認為主張慈愛是心的本性,應該是比較好的說法;但在這樣說的同時,也必須做更深入一點的解釋,否則會有混淆的危險。我們現在有的悲心是分別心,而分別心都是錯亂識。若沒有把錯亂識與悲心這兩部份稍做區別,則基本上來說,不能說它是心的本性。

即使已具備很好的見地基礎,對微細空性有很好理解的人,在明白如何斷除所知障,以及成佛時如何離一切垢的原理後,依然很難兼顧「以盡所有性為對境的心是存在的」。大乘佛教經論幾乎都主張成佛之後,以盡所有性為對境的慈悲等心是存在的。不過若要解釋,就必須透過很深細的理路才能說得清楚。

由於心在完全沒有髒垢之時,或說心的本性起現行之時,慈悲心依舊在,所以我才說「慈愛是心的本性」這種說法比較好。

四、您曾在第一堂課說,輪迴苦沒有完盡之時。但有一種說法是,對個別有情來說輪迴有邊;但對總體有情來說輪迴沒有邊,請問這是怎麼一回事?

答:以個別有情來說,在《四百論》中說:「聞者所聞教,說者皆難得,以是說生死,非有邊無邊。」由於看到輪迴的本質是苦,又看到其根本是我執,並明白我執可以消除,消除的方法是修無自性,若能這樣去修,就能終止輪迴。然而,知道這些事情的人非常少,就算有人知道,但肯聽的人很少。如果遇緣並能如此去修,則對此人而言輪迴就是有邊,就有結束之時;若自己不精進努力去結束它,就這樣放著,對此人而言輪迴沒有邊際。所以才說輪迴有邊亦無邊。

依於貪瞋癡煩惱造了福業、非福業、不動業,因此而領受有漏樂受、苦受與捨受。依於樂受而生貪,依於苦受而生瞋,依於捨受而生癡,生起三種煩惱。如此一來,就形成了一個循環的迴圈。若是直線而不是圓形,也許還有走完的時候,但若是一個不斷反覆的圓形循環,除非刻意切斷它,否則沒有完盡之時,怎麼走都走不完。許多祖師都說,必須刻意切斷這個循環,而切斷它的時機就是現在。

……第二講2017.11.5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