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辰五、尸羅清淨。別解脫戒與菩薩戒性罪遮罪一切學處,俱不應犯,設放逸犯,當速追悔,如法懺除。

清淨持戒是成辦奢摩他很重要的因。無論那一種戒律,都有性罪與遮罪之分。性罪是不管有沒有受戒都不可以做,只要做了就有罪,例如殺生;遮罪是有受戒的人做了才有罪,若沒受戒就不算,例如飲酒。「尸羅清淨」的意思是,無論性罪或遮罪都不應犯;若不小心犯了,要立刻生起悔意、依照懺罪法如理懺除。

戒這個字的藏文原意是束縛、收攝。持戒並不是一味躲開外境以避免犯錯,而是收攝好自己的心,下至動機也不輕易動搖。想要清淨持戒,首先必須清楚認識自己持的戒,其次要有正念與正知,否則無法持戒。任何時候都要用正知檢視自己在做什麼,一旦察覺快要犯戒,就要立刻阻止自己;如果擋不住、犯了戒,就要立刻懺悔。在精進持戒的過程裡,正知正念的力量自然就會變強大。

正知與正念是修奢摩他最重要的工具,正知正念的力量強大,就容易成辦奢摩他。若能清淨持戒,成辦奢摩他不是難事。修止要具備的順緣與資糧雖然很多,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淨持戒。正如經論上說戒定慧三學之間的關係是「依戒而成定,依定而成慧」,清淨持戒可以成就有力的念知,具備有力的念知就容易成辦奢摩他。

從另一面來說,對出家人而言,以上講的修止順緣,除了善處與善地這兩個條件外,其他如少欲、知足、離諸雜務等,其實都包括在出家戒律中。所以,若能好好持守佛陀制定的出家戒律,自然就具備修止的順緣,便會朝奢摩他的方向前進。

每個人要持什麼戒,與個人設定的目標有很大的關係。為了解脫而持戒、為了成佛而持戒、為了即生成佛而持戒,各自要持的戒律並不完全相同。由此可知,所謂戒律,其實是為了幫助有情達成目標而設的方法。成辦某個目標必須具備哪些有益的順緣、排除哪些有害的違緣,佛陀都知道,於是他制定戒律,告訴我們該做與不該做的,以便讓我們順利達到目標。因此,若能清淨持戒,就算你本來沒打算修奢摩他,也自然會去修,一旦有修,自然就會產生結果。

有些師長會用「不修就能成佛的口訣」來形容持戒。在教導弟子如何持戒時,師長只需說明戒相,沒有所謂的觀修方法;然而,弟子若能完全照著戒律做,自然就會上路、到達目標,這正是佛陀制戒的目的。反觀我們,正因為沒有好好持戒,所以至今都還沒走到目的地。總之,清淨持戒是非常重要的修止資糧。

…出自:《2006略論止概說》第一講 2006.9.11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