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問:學《心類學》時,有一種奇怪的感覺。《心類學》好像是一張地圖,靠著它,我才真正認識自己本來就擁有的心。

答:的確!學過《心類學》並且稍微實修道次第,你才會感覺到心是自己的。我曾跟沒學過《心類學》的人解釋佛法的見地。我懂的不多,只是把自己平常思惟的心得,以及跟法友切磋時的體會講給對方聽。可是,本來覺得很有味道的那些內容,跟他講時卻味如嚼蠟,完全無法把我體會到的傳達給他。

為什麼會這樣?我想,可能是因為他沒有佛法的基礎。要體會某些佛法的內涵,有些基礎是必須具備的,例如《心類學》裡講的一些基本概念。這個人因為沒有學過這些基礎科目,某些較深的內容,我不知如何把嚐到的法味跟他說,他或許也因此覺得佛法沒什麼味道吧!

再者,聽者是否受過現代教育的薰陶也很有差別。我家鄉的那些人,因為沒有受過教育,想跟他們解釋四諦、二諦,卻找不到談話的基礎,直接解釋又沒有幫助,所以我能講的只剩下「好好皈依三寶、虔誠地持六字大明咒」。若是受過近代教育的人,即便才剛學佛不久,也能找到可以切入的點,稍微做一些解釋。

更進一步,若對方是個重視實修、對法有信心的人,跟他談佛法,說著說著,我的心反而得到很大的幫助、非常有感受,對他或許也有一點幫助吧。即便在談話結束後兩、三天,那感受依舊在。不過,若談話的對象是個對佛法沒有信心的人,雖然談話時興致很高,卻不會有感受。

由此可知,不只特別的說法者會影響聽者,特別的聽法者也會影響說法的人。

…出自:《2006略論止概說》第三講 2006.9.13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