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至於「隨念佛故,能生無邊福德」,恐怕我們不容易馬上相信。例如,若我跟你說:「比起給整個南贍部洲的人飲食與衣物,供養一位已經解脫的聲聞阿羅漢飲食能得到更大的福德。」你會不會覺得難以接受?不只如此,如果整個南贍部洲的人都成為聲聞阿羅漢,供養他們一輩子的生活資具,比不上供養一位獨覺阿羅漢的福德大;如果整個南贍部洲的人都變成獨覺阿羅漢,他們一輩子的生活中無論需要什麼你都供養,這樣得到的福德,比不上在一剎那間憶念佛而得到的福德。別的不提,就算只是瞻視佛像一剎那,其功德比供養量等南贍部洲人的獨覺阿羅漢還要大。如果上述這些話是事實,則憶念佛真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了,因為這樣做既不累,又能累積極多福德,淨除極多罪障。

要如何相信憶念佛能累積極大福德?如果你沒有學過經論,目前只能暫時以「因為是佛說的」為理由來相信。以後,在學過一般的四聖諦後,再一步學習大乘不共的四聖諦,才能真正以理由建立你對這個方法的信心。

「大乘不共的四聖諦」這個名詞可能不常聽,若換成「從所知障角度談十二緣起」,則聽過的人也許稍微多些。一般講的十二緣起,是從煩惱障的角度談,但除了這角度外,還有從所知障的角度講十二緣起。但這種解釋方法並不普遍,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。總之,當你真正建立對這部份的認識,才有辦法透過理由相信憶念佛能累積極大的福德。

在還沒有能力透過理由建立信心之前,我們可以這樣想:「這件事情,是佛陀說的,而且不只在一、兩部經中提到,是在許多部經典都這麼說;再者,佛陀不會說謊,他也不是一個隨便想到什麼就亂講的人,因此他的話應是可信的。」透由這樣的思惟,雖然沒有辦法百分之百地相信,但可能可以建立百分之六、七十的信心。

雖然在「隨念佛故,能生無邊福德」句子裡只講到佛陀,但其實我們在談的「能生福德」的對境並非僅限於佛陀這個特定對象而已。例如,你今天要布施財物給某人,而這個人明天要去受戒(或許是居士戒、大乘八關齋戒)。那麼,若你等到明天他受完戒後再布施,你所得到的福德會是今天布施的一百倍。雖然你布施的對象是同一個人、布施的行為也相同,但由於受到對境「有無受戒持戒」的影響,產生福德的大小也就不一樣。用這樣的概念去類推,若你布施的對象是一位斷除煩惱障者、是斷除所知障者,你所得到的福德也就會隨之大增。

同理,比起供養全南贍部洲的人,供養一位菩薩所獲的福德更大。理由是:若他是一位真正的菩薩,那麼他的發心就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,而是真正打心底做了決定:「我的身、財、一切受用等,全部都要用來成辦有情義利,絕不會用在成辦我個人的私利上!」他的內心如此決定,行為上也如此精進努力,從此,這位菩薩也就成為一切有情共有的了。如此一來,傷害他,就如同傷害一切有情;利益他,就如同利益一切有情。因此才說傷害菩薩,累積的惡業無比大;利益菩薩,累積的福德亦無比大。

再舉個例子,如果有人來浪費我很多個月、很多年甚或一生的時間,他也只是浪費了我一個人的時間;但若他浪費的是聖座嘉瓦仁波切的時間呢?影響所及有多大?聖座在利他事業上用一年完成的事情,我用一輩子的時間也做不到,所以,浪費我這個人一輩子的時間,跟浪費聖座一個月或一年的時間比起來,後者的惡業就大很多。由此可知,造業的對象若是菩薩或佛陀,善惡果報的差別就會很大。

當然,我們不可能真正傷到佛,但是否造惡主要與心有關。因此,即便你有一點點想傷害佛的念頭,造的惡就很大;若以佛為對境造一點點善業,累積的福德也會很大。因此,在修奢摩他時以佛身像為所緣,即使只短暫隨念佛一剎那,在修奢摩他的同時,你就順帶地淨罪集資了。由於這樣做可以產生很多好處,所以在修奢摩他時,最好能以佛身像為所緣。

…出自:《2006略論止概說》第四講 2006.9.14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