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學習大乘法,就會學到要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愛心、生起想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;要利益有情,就必須幫助一切有情消除我執、淨除一切垢染、脫離輪迴的監獄、最終獲得佛果位。為了達到這些目的,首先必須幫助有情離開三惡趣、獲得暇滿身,否則接著的目標將無法達成。這件事情既是大乘修行者的責任,而且從事實面思惟,也會知道它是非做不可的事。

未解脫者我令得解脫,未得度者我令得度,失心力者我令得心力,未涅槃者我令得涅槃。」就像這段祈願文說的,有情若投生到無暇處,他們在那時將不堪為接收解脫與成佛之法的法器,所以必須先幫助他們獲得暇滿身;已經獲得暇滿身的有情,要幫助他們依照次第聞思修、逐次獲得解脫與一切遍智的果位。

一、必須具備完全幫助眾生的能力

若要這樣幫助眾生,則之前講過的那些佛具備的條件,我們都必須具備。因為,如果自己沒有脫離一切怖畏,就無法幫助一切眾生脫離怖畏;此外,我們還需要遍知一切法,需要具備大悲心,也需要具備圓滿的身語功德,要讓有情僅僅見到佛身、聽到佛語、甚至只要聽到或唸誦一句佛的名號就能獲益。除非擁有這些大能力,否則沒有辦法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。換句話說,如果沒有獲得佛圓滿的法身與色身,就無法成辦眾生義利。

以上這些內容,若要真正在內心建立清楚的認識,首先必須好好認識佛的功德,包括佛的法身與色身的功德。如果你正在學習現觀,在《現觀莊嚴論》第八品裡有廣泛介紹佛二身的功德;若你正在學中觀,在《入中論自釋》最後講到果地時,有講述佛的身語意功德;此外,《釋量論》第二品則是以理由說明佛如何成辦這些功德。

然而,雖然經論裡有講,但是關注佛功德這個主題的人並不多。事實上,佛功德並不是專指某個特定人物的功德,而是達到某個程度時擁有的特質。就好比描述合格的醫生或博士擁有的特質、權力、影響力、知識時,講的並不是某個特定人士的狀況一樣。因此,透過對佛功德的認識,一方面可以對於達到這種程度者生起信心,另一方面也是期勉自己未來能得到這種成果,因此我認為認識佛功德是很重要的事。

二、審視自身無法利眾的原因

目前為止,我們沒有能力幫助任何一位有情脫離惡趣,也沒有能力幫助任何一位眾生解脫。別說幫一位有情證得空性、獲得解脫,連好好地對一位有情解釋空性,幫助他正確理解空性的能力也沒有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沒有成佛。

(一)缺乏悲智功德

我們沒有以一切有情為所緣的大悲心;即使我們很愛自己的父母,很想幫助他們學佛、從佛法中受益,但由於沒有一切遍智,雖然很努力卻看不到效果。然而,如果我們有一切遍智,或者至少有神通,只要展現一下神通,便能讓對方生起信心。雖然神通本身沒什麼了不起,但透過神通先讓對方生起信心,之後再跟他講法,他就會稍微肯聽你說。當然,如果有一切遍智就更好了,你可以知道對方前世留下什麼習氣、現在內心真正的欲願、智力高下等等。由於對他的一切完全瞭若指掌,你就能用最適合、最有效的方式幫助他。

愈了解對方,就愈能準確地利益對方。面對智力不同的對象,表達方式要做一些調整,同樣的內容,換個方法講,某些人會比較容易接受,運用譬喻時也是這樣。例如,為了說明某個概念,有三個譬喻可以用,對某類人用第一種譬喻就可以入心,對另一類人就要用第二或第三種才會達到效果。眾生有千百類,擁有一切遍智的佛,對每個眾生的情況都一清二楚,為對方講法時,他會用最適合的表情、用詞、譬喻和理由,就像非常吻合的瓶蓋緊緊包覆瓶口一樣。我們經常可以在佛經中讀到,佛在某一座講法現場中,講著講著,聽者就解脫了、就生起菩提心了、就獲得不退轉的徵兆了,這些結果,都是因為佛有強大利益眾生的能力造成的。

(二)連初地菩薩的功德也沒有

大乘道的進程,從進入見道位開始又分為十地。如果我們有能力現前了知初地菩薩的功德,恐怕會把初地菩薩誤認為佛,因為初地菩薩的功德已經非常大。

我們大都不認識佛的功德,自以為了解的人,恐怕也只懂得怎麼講,內心根本搆不到,因為佛的功德太大,我們的心量太小。剛才講到初地菩薩的功德已經非常大了,他的能力很強、知識很廣、非常善於講法。如果他要對你講經,他可以不停地一直講下去;如果他要用錢財幫助你,他有花不完的錢財可以無限量地給你。以大乘道來說,現證空性的同時就是進入初地。雖然聲聞也有現證空性的能力,但是大乘初地菩薩是以菩提心與證空慧雙運的方式現證空性,所以他的能力與功德就比聲聞見道位者強很多。走小乘道路現證空性的行者,雖然他個人不會再墮入三惡趣,但因為沒有菩提心,所以初地菩薩能做的事情他就做不到。

在菩提心與證空慧雙運的狀況下現證空性,就是獲得大乘見道位、成為初地菩薩。初地菩薩的能力很大,例如他可以同時變化出一百個化身,而且他心續中慳吝的垢染已完全淨除,布施度的實修增勝,也就是他實修布施度的能力非常強大,因此,無論布施多少的法與資財給對方,從他自己那方面來說都不會有窮盡之時。不過,如果有情本身沒有獲得這些東西的業,雖然初地菩薩給了,但到有情手上就會化為看不見的灰塵,而這部份則是初地菩薩無能為力的事情。

二地菩薩的功德比初地菩薩又大很多;三地菩薩又比二地菩薩的功德更大,如此往上倍增,到了八地菩薩,功德就非常非常大的了,從證量的角度來說,八地菩薩已斷除實執;而十地菩薩又名「隨順於佛」,因為十地菩薩薩的能力強大到跟佛很接近,可以做很多利益有情的事業。

…《2008道次第概說》第五講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