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三、以佛為師

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一部佛經中說,他從生起菩提心到尚未成佛之間,做過很多利益有情的事業。做了多少呢?佛經上的用詞是「三千大千世界」,但這個數字對我們而言,大到難以在心中產生比較確實的概念,所以用「這個地球」來說就好。佛陀在尚未成佛之前,幫助了多少有情呢?這個地球的微塵數乘以一百億,得到的數字有多少,佛就幫助了這麼多有情生起出離心、菩提心、證空慧。由這個數字可知,從生起菩提心到成佛前的這段時間,本師釋迦牟尼佛成辦了非常多有情的義利。

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,到轉動法輪前的四十九天裡,以小乘的角度來看,這段期間佛陀並沒有利益太多眾生。雖然佛陀還是有做一些事情、說幾部經,但基本上小乘經典裡說,這是一段佛陀未行利生事業的期間。然而,在大乘經典裡卻說,佛陀在這段時間裡做的利生事業,是過去從發心到未成佛之間的千百倍。

講完這段話之後,佛陀接著說:「因此,若要成辦眾生義利,就必須成佛才行。愈接近佛果位,能做的利生事業愈大。」未成佛前,用漫長時間做的利生事業,成佛後只要一、兩天就可以完成。

聖座嘉瓦仁波切是很好的例子。他以出家人的身份領導西藏事務,到目前能有如此輝煌的成績,是他的功德造成的。如果我們具備與聖座同樣的功德,就能做出一樣偉大的事。以我目前的能力來說,聖座在幾個月裡做的利生事業,我就算身體很健康,花一輩子的時間也做不到。

四、大乘人的第一等選擇

如果真正清楚成佛後可以做的利生事業有多大,並且明白目前所做的事能否成為佛果之因的關鍵在於菩提心,你就會非常珍視菩提心。以菩提心為動機,即使只念一次六字大明咒,這個簡單的法行就會成為成佛的因。如果你因此可以提早一小時成佛,就可以提早一小時利益眾生,這代表著透過你成佛後說法,讓千萬有情生起菩提心的時間提早一小時。如此一來,這些有情成佛、說法、利益其他無數眾生的時間,就因此提早一小時

以上推論也許不夠周延,但可以確定的是,只要你能讓自己做的事情,例如持誦一次六字大明咒,設法讓它成為成佛的因,就能讓一切有情提早獲得解脫。這是事實!如果能以無誤的動機造善業,再加上這個符合事實的思惟,必然可以用快樂的心情造善業,即使再辛苦也能欣然接受。

這是大乘教法非常重要的關鍵核心,在這個基礎下,對於學法修行方式的選擇,就有高下的差異。透過學習,真正了解大乘佛法後,自己一人到深山裡,投注全部心力專修菩提心與證空慧,這是第一等選擇;以清淨意樂說法、利益眾生學佛,這是第二等選擇;沒有能力說法的人,去服務社會,包括為僧眾做事、用各種方法弘揚佛法,以一個在家人來說,就算不能做很多事,至少可以在說法會場中布施、幫忙建寺院等。無論利益今生或來生,利益自己或他人,把時間心力投注在這一類的事情上,這是第三等選擇。

把在山上閉關專修的人說是第一等人,理由正是剛才說的大乘關鍵。近來很少人明白這個關鍵,不但口頭上會這樣說的人少,真心這樣想的人更少。大家都把在山上閉關實修的人誤解為只求自利的聲聞行者,肯出來講經的人則是還好的人,至於設法讓自己財力雄厚、花錢幫助窮人病人的人,大家都覺得他們才是菩薩,是最上等的人。這種看法會變得這麼普遍,是因為眾人不懂四諦之理、不明白佛功德、不知道成佛後能做的利生事業有多廣大。這些內涵比較艱深,由於大家沒有學,或雖然學了但沒有打從心底獲得定解,從而產生這種看法。

打個比方來說,某個村莊裡有三戶人家,每家都各有一個兒子。這一年發生了飢荒,某一天,三個兒子都各拿到一塊大餅。第一戶人家的兒子自己吃掉這塊餅,沒有分給家人。他的作法就像聲聞行者一樣,自己獲得證無我慧後自已修、獨自獲得解脫,沒有考慮自己的父母。第二戶人家的兒子跟家人一起吃這塊餅,他就像懂得一點佛法、隨份隨力講給別人聽的人。他自己懂多少,就用清淨的增上意樂講給別人聽。

第三戶人家的兒子表面上看起來,跟第一戶人家的兒子一樣,他也沒把餅分給父母吃,而是把大餅當成路糧,一邊吃,一邊跑到其他城鎮尋找解決飢荒的辦法。最後,他找到很多食物帶回家鄉,不但自己沒餓死,父母也得到飽足。這種作法,就是選擇專心修行,以全部心力專修菩提心與證空慧的人在做的事。雖然第二種人是好人,無論自己有什麼都不會藏私,會拿出來利益別人,但是他想得不夠遠。從以上例子可知,第三種作法才是比較好的選擇。

我們現在無法利益眾生,其實都是因為沒有成佛的緣故。為了增強對這件事情的認識,進一步生起對佛果位的希求心,各位可以多讀講述佛功德的書以及佛的傳記。讀完之後要懂得運用,不要只把它們當作好聽的故事,要進一步用它們來策發「若成佛,可以利益眾生」的心力。

…《2008道次第概說》第五講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