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問:為何您能在一天之內就消除累積多年的疑惑?「想久就想通了」這種事情,可以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嗎?

答:這種解惑的過程雖然曾經發生在我身上,不表示每個人或大部份的人都會這樣。人與人的差異可能很大,包括前世習氣的強弱、智力高低、福報大小等,所以很難一概而論。有些人心裡起疑後,只需幾個月、幾年就可以得到解答,不必像我一樣花那麼多年的時間;但也許有些人花一輩子的時間也無法確定答案,所以這種事情是很難說的。

但這個過程還是有一些次第可循,例如首先必須認識下部宗義講的四聖諦,若缺乏這個重要基礎,恐怕很難運用理路解惑得到答案。下部宗義主張的四聖諦是很重要的基礎。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,釋迦牟尼佛在初轉法輪時建立整個佛教的架構。建立架構的意思,就像砌好房子的四面牆一樣,牆沒砌好,很多事都沒有辦法做,包括窗戶、門等都無法安裝;四面牆砌好、有了基礎後,要怎麼擴展都可以,從加蓋頂棚、裝上更細緻好看的窗子,到屋內華麗的家俱陳設等,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。就像這樣,佛宣講四諦法輪後,接著宣說大乘法的中轉法輪,以及最後宣說的末轉法輪,在深度上都有一些差別。

當年的疑惑

當年我內心的疑惑涉及一個蠻重要的概念,在此概略地講一下。在《現觀》第一品裡,學到關於涅槃的論述。根據小乘宗義的說法,在完全斷除煩惱、獲得有餘涅槃時,所有的煩惱都斷除;最終獲得無餘涅槃時,連同蘊體在內所有的苦也完全斷除。獲得這樣的解脫時,蘊體的相續也就中斷。那時我心裡的疑惑是,這樣一來,解脫又有什麼意義呢?

然而,那時我的心態其實並不公正,我以中觀派自居,覺得那些內容是小乘經典的講法,所以打從心底感到不以為然。直到稍微理解小乘宗義的論述後,我知道那種不以為然的感受來自我個人內心的過失,事實上,我與真正的小乘說宗義者的程度差很多,根本沒有資格與能力做任何批評。那時,我不只認識到我與他們之間程度的差異有天壤之別,而且也知道,以他們那種高量說出「解脫後,蘊體的相續隨之中斷」的主張,是經過深刻的思考後才提出的見解,背後有著很深的含義。

繼續往下學,我讀到大乘宗義描述的成佛情況。大乘宗義認為成佛時不但斷除一切苦,而且還會成辦一個色身,那時我心裡再度起疑。尤其,在我終於稍微明白小乘宗義主張「解脫時蘊體的相續會中斷」的道理後,再看大乘宗義竟然主張斷除煩惱、去除一切苦之後,還會再有一個身,內心再度覺得無法接受,不明白這到底是如何辦到的。

再者,第一次讀到大乘經典裡說「眾生一切安樂與善心,都來自佛的加持」時,我感到非常疑惑。如果把這句話裡的「眾生」改成「佛教徒」似乎還說得過去,因為可以把這句話詮釋成,佛教徒透過實修佛的教導而生起善心、獲得種種安樂;但這句話包括的範圍是一切眾生。其他宗教的信徒靠著實踐各自宗教導師的教導,因此生起善心、造善業;不承許宗教信仰的人,很多人也都很有愛心,懷著利他心去幫助別人。要說這些善心都依於佛而來,怎麼說得過去呢?在辯經場討論這個議題時,有人說:「外道導師都是佛的化身,所以外道教義與學處都是佛說的。」這種回答我不滿意。為了得到清楚的答案,有時我會故意說:「我主張一切善都與佛的加持無關。有人要反駁我嗎?」

還有,經典裡說,即使沒有特別的動機,只要看佛像一眼、供佛像一次,就可以獲得極大的福德資糧、獲得極大的利益。對這句話我也感到很不解,為什麼就算沒有想看的動機,就只是隨意看一眼佛像就會有大利益?當年我的心裡有很多像這樣的疑惑。

在我稍微知道該如何運用理路回答這些問題後,有一次回尼泊爾,遇到幾個學生問我:「為何供養三寶是善業?為什麼會產生好處?」這些問題雖然有理由可以解釋,但對於沒有四聖諦基礎的人,這些理由根本派不上用場。該如何回應這些學生呢?我似乎有點束手無策。最後我說:「如果你能非常確定供養三寶完全沒好處,那就不要做;如果不確定、心裡有懷疑,還是可以多少做一點,因為這樣做既不會有害,又可能有好處。」有學生說:「但是供燈要花錢,萬一沒用就是浪費錢。」我說:「那你可以去繞塔!經典說就算沒有特別的動機,繞塔也可以累積很大的福德資糧。雖然你不確定繞塔可以得到經典裡說的利益,但繞塔對你一點壞處也沒有,而且有益健康,所以還是可以做。」由於無法對他們講道理,我也只能從這個角度回答了。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