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問:您說讀《甘珠爾》時可以感覺到作者是同一人。請問您是如何感覺到的?

答:我無法指出作者就是某一人,但是《丹珠爾》裡的論典,包括龍樹菩薩、無著菩薩等祖師的著作我讀過不少,也讀過西藏祖師寫的論典,讀的時候會知道這些著作出自不同作者之手;同樣的,讀《甘珠爾》時也是如此。不過,同一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寫書,這也是有可能的事。

有些專門考證歷史的人,還能指出某些佛經的年代與講授處。例如,有人說《般若二萬頌》是在另一個時代、由一位居士從波達拉這個地方請回來,《般若十萬頌》則是龍樹菩薩從龍族國土請回來。總之,在廣為人知的歷史記載中,這兩部經來自不同的地方。不過,比對這兩部經文的內容,無論在主題、講授次第等方面都毫無差別,只是在廣略程度上不同。這幾部《般若經》,《般若八千頌》最略,《般若二萬頌》居中,《般若十萬頌》的內容最廣。總之,只要對照內容就知道作者是同一人,只是最初的來源與後來弘揚的地方不同而已。

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,廣中略《般若經》都是佛陀親口說的,只是書寫下來後,在不同的地方弘揚,之後又再匯集在一起而已。如果它們不是佛說的,當然有可能出自不同作者之筆,但若是如此,為何最後匯集在一起時,內容與主題竟完全相同,只在廣略上有差別呢?

剛才在課堂中跟大家講這段話,我想要表達的重點是,如果連一本佛經都沒仔細看過,如何能直接評斷它們不是佛說的?再者,研閱聲聞經典一段時間、理解得比較深入後,我曾經產生幾個疑問,百思不得其解。此時,我從大乘經典找答案,很多問題因此完全得到解決。同樣的,在只讀大乘顯教經論時,我在幾個比較艱深的議題上遇到了瓶頸。那時我的狀況是,雖然無法反駁顯乘經論做出的結論,但對於如何導出結論的細節關鍵,覺得似乎不夠清楚。之後我進一步研閱以無上瑜伽為主的密咒乘典籍,由於這些典籍把密續觀點的基道果講得非常仔細(1),心中的疑雲便一掃而空。綜合這些經驗,我認為這些經典,從佛陀在聲聞經典宣說如何持戒開始,一直到密咒乘深細的佛法內容,彼此間應該是有關連的。

《涅槃經》全文應該約有十二函,但譯為藏文的只有兩函。佛陀在即將圓寂前開示這部經,他對弟子說:「我快要死了。若對我說過的法有任何疑問,現在提出來吧!」有些智者菩薩就問佛陀:「您曾經某一時這樣說,在另一時卻那樣說,為什麼您的說法不一樣呢?」整部《涅槃經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問答記錄。雖然有人說這部經可能是由後人編造出來的故事,但如果它確實是佛說的,我們就可以從這部佛經的內容,看到佛陀仔細的解釋。佛陀仔細釐清了他為何在不同場合與時間,做出不同的開示。佛陀說:「我在某一時如此說,是基於某某理由;在另一時如此說,是基於某某理由。」從見地、行持到實修方法上,統統都有講到。

聖座嘉瓦仁波切詮釋三轉法輪之間的關係,以及與密續教法的關連時曾這樣說:「佛陀在初轉法輪時宣講四聖諦;若要徹底了解四聖諦中的滅諦,就一定要認識佛在中轉法輪時宣講的空性;所修的空性相同,而能修空性的心,則可以透過末轉法輪時宣講的修行方法,讓能修的心變得更細微一些;而若要明白對心識最徹底的解釋,就要進一步研閱密續典籍。」


Prev 1/2 Next »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