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再次以河流為喻,複習整個道次第的內容。上師就像雪山,是眾河的源頭,從這個源頭流出一條從下士道暇滿義大難得開始,到中士道認識輪迴苦的長河,這條長河,代表無造作地生起見輪迴與煩惱過患之心。另一條長河,是從運用七因果或自他相換教授,生起對一切有情的慈愛心。

這兩條河匯集成為大悲心,大悲心之河繼續往下流,遇到透過思惟佛功德,想到若成佛可以成辦眾生義利,並且認識到自己具有成佛的能力,由此生起的欲求菩提之河,兩條河匯流在一起,就成了菩提心。菩提心之河,遇到聞思修證空慧之河,兩條河結合之時,就是具足標準的大乘資糧道。

這兩條河結合後,繼續在完全互不分離的狀況下去觀修,獲得以空性為所緣的觀時,就是獲得大乘加行道。當方便與智慧的能力完全發揮、現證空性之時,或說在圓滿具足方便能力的攝持下現證空性之時,就是獲得大乘見道位。

雖然已現證空性,但因為過去長時串習實執的緣故,還是會生起一點實執,為了把它們清除乾淨,所以必須繼續修空性,這是大乘修道位。處在這個階段,雖然在根本定中有現證空性,但離開根本定、在後得位時,心裡還會想著別的事情。經過不斷修持,到達無論何時都一直安住緣空的根本定中,此時就獲得了佛果位,具備同時了知一切法的能力。此時可以用「其心意周遍於一切法」這個名相來描述,由於佛知道一切所知,所以佛心周遍一切法。由於佛的智遍一切,所以佛的悲心也遍一切。無論任何時候,佛都以悲心觀視著一切有情。那時,有情會見到與聽到與各自程度相應的佛身與佛語。

在虛空未盡之際,或說一切有情尚未成佛之前,佛都會一直安住,繼續利益眾生。因此「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」這句話,並不是單憑心力一廂情願的話語,而是確實可以達到的目標,因為成佛就是這樣的狀態。

以上說的內容, 把它們統合起來,就是聖座經常說的:「以具有智慧的愛,願成辦自他一切有情永恆的安樂!」無論任何時候,包括暫時與究竟的快樂,都是透過慈愛而來;這種愛不是盲目無智慧的愛,而是以智慧攝持的愛。聖座這句話,把上述的內容都完全包括進去了。

…《2008道次第概說》第五講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