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目錄

有人說,考據某兩部不同著作的作者是否同一人時,可以透過閱讀去推測。這應該是專家用來考證歷史的專門技術,雖然我不是很懂,但我曾有過類似的經驗。有一年,我去拉達克參加日宗仁波切舉辦的口傳法會,內容是宗大師父子三尊的著作。其中有一部論是克主傑尊者對時輪金剛的解釋,在那之前,我並沒有讀過與時輪有關的論著。隨著日宗仁波切口傳,我一面閱讀這本論,內心感到很佩服。雖然我不懂時輪金剛,但是,我感受到克主傑尊者在寫這部論時,胸中蘊藏了所有《甘珠爾》、《丹珠爾》與西藏歷代祖師的論著,以如此雄厚的經論背景做陳述之時,又運用極為清晰的理路,針對每一個議題做出既乾淨、又能成為道用的決斷,而這正是宗大師父子三尊著作一貫的特色。

我們隨著日宗仁波切口傳的速度閱讀,所以讀得很快。讀到後來,就在這部論快要結束時,之前的感覺不見了。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本來走在公路大道上,突然間轉到路面顛簸的鄉間小路,車子有點晃動的感覺。由於前後的差異很明顯,就好像換了作者似的,當下邊讀邊覺得納悶。事後跟同行的法友聊起,他們也有相同的感覺。這部論的篇幅大約有兩、三百頁長函,讀到最後一頁、整部論結束時,底下有一行小字,大意是說從某一頁開始,由於克主傑尊者圓寂,就由他的主要弟子接著把這部論寫完。從這個經驗可知,即使不知道作者是誰,靠著閱讀本身,至少可以稍微判斷作者是否為同一人。

譯為藏文的《甘珠爾》大約有一百函,我讀了五、六十函。在閱讀時可以感覺到作者是同一個人;不過,讀到其中一、兩函由中文譯為藏文的佛經時,似乎會感覺到些微的差異。請不要誤會,我的意思絕對不是這些經文不是佛說的。這些經文當然都是佛說的,或許過去漢藏兩地的譯師翻譯的方法略有不同,而造成這種差異感。

藉由這個類似考證學的例子,我想表達的重點是:有些人研究歷史後,認為大乘教法不是佛陀說的。一百多函的《甘珠爾》中,大約有一百函是大乘經典。我想反問這些人:「您有至少讀了一些大乘經典嗎?」我不知道別人的反應是什麼,但對我而言,沒有讀過佛經,卻說大乘教法不是佛陀說的,實在無法接受。

以上特別把「大乘教法是不是佛說的」這個爭議提出來跟大家討論,是為了說明道次第很重要的一個特色。道次第的根源是佛語、是《甘珠爾》。道次第的內容就是佛經的內容,陳述的都是佛的想法,只是在陳述方式上,道次第是把佛經統整之後,再以較為精簡的文字表達,讓學習者容易學習。這種整理方式由阿底峽尊者首創,他寫了《道炬論》這部以道次第為主題的論典,而後宗喀巴大師再撰寫《道炬論》的注釋,進一步把相關內容做了很廣泛的說明。由此可知,雖然整理方式、廣大的解釋與弘揚是後人做的,但基本上道次第的內容都是佛的想法,傳達的正是佛經的思想。

「道次第的根源是《甘珠爾》」這句話,並非只是人們口中傳述的歷史;我曾閱讀五、六十函《甘珠爾》,不但親眼見到這個事實,也依照宗喀巴大師寫的《廣論》科判,把經文逐一分類整理出來,成為《集經彙道》這本書。

「道次第」把所有《甘珠爾》、《丹珠爾》的關鍵要點匯集在一起,所以涵蓋的主題與佛經論典的主題完全相同。若要說道次第與佛經論典有差別,主要的差別在於道次第的文字更加精簡,表達方法也有一些差異。佛經論典把重點放在確立某個主題的內容,所以會很清楚說明體性、成因、結果、分類與支分等,例如中觀論著、《釋量論》等都是如此;道次第則把重點放在實踐時依循的順序。正因為道次第是以實修次第為主的論典,學習道次第,會讓實修變得比較容易;除非你是非常利根的人,否則只學大論典而沒學道次第,很容易遇到雖然懂、但不知如何實修的困難。

由上可知,道次第既完整包含一切佛經論典的主題,又能幫助學習者便於實修,這是道次第非常重要的一大特色。

…出自:《2008道次第概說》第一講 2008.7.4


« Prev 2/2 Next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