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per

《廣論》第175頁:「又增長業分為二類,一、為樂受義故增長,二、為捨受義故增長。」所有的業都是透過貪而造的,從所貪的角度來看可分為兩種,為了樂受而造的業與為了捨受而造的業。為了樂受而造的業又可分為兩種,「初中復二,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,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。」第一種是因為貪著從色聲香味觸等外境得到的樂受,為了這些樂受而造的業;第二種,把從色聲等欲塵得到的樂視為過患,或說因為看見了壞苦的過患,對於這些外樂沒有貪欲,但對於修三摩地而得到內在的安寧之樂生起貪著,為了這些樂受而造的業。

在以上兩種分類中,第一種「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」又可再分為兩類:「初復有二,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。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。」簡單說就是為了今生受用色聲香味觸等樂受而造業,以及為了來生能獲得安樂而造業。其中「來世諸欲樂」指的是來世能受用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塵之樂,以此為目標而造的業是福業。以上兩者的差別只在於為了今生與為了來生,但所要的樂同樣都是欲樂。

為了今生不要生病、擁有錢財名聲、得到友伴而造的業,全部都是非福業,無法成為對來世有幫助的業;若是為了來世不要生病、擁有錢財名聲等而造善業,這些業會成為能享有人天安樂的因;若明白欲樂是壞苦、是有過失的,因此不對欲樂起貪心,但對於內在由於修習三摩地而生的樂受起貪著,由於這樣的貪欲而造業,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?請看文。「正緣定生樂受者,謂集能生第三靜慮,下至初禪諸不動業。」色界分為四層,造那樣的業可以投生到色界的第一至第三層;若不只對於五欲塵沒有貪著心,對於透過修三摩地而得的樂也沒有貪著心,而是覺得捨受很好,為了能得到捨受而造業,造下的便是投生到色界第四層與無色界的業。上述說明是根據世親論師的看法而說。請看文。「若於諸欲捨離貪著,復由樂受令意厭患,為捨受故而作業者,謂集能生第四靜慮,乃至有頂諸不動業。此是世親論師意趣。」

以上說明投生於輪迴的造業方式,思惟並運用這些理路,可以帶來什麼樣的效果呢?「由此正理,若普厭棄一切諸有,為解脫故三門行善,則能漸遠生死,漸近涅槃。」若能運用以上這些理路對輪迴生起厭離心,便能以獲得解脫為目標而造善業。做得愈多,解脫之因就會累積愈多,便能離輪迴愈來愈遠,離解脫愈來愈近。一般而言不會用「造解脫的業」這種用詞,而是「成為能夠解脫的因」。

然而,雖說是為了解脫,但有些只是冠上解脫之名卻沒有真正的作用,因為剛才提到那些為了追求捨受而造業的印度外道,他們都說自己這樣做可以得到解脫,但事實上會投生到哪裡去呢?

三界指的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欲界包括三惡道、人、非天與欲天;在這之上是色界。投生到色界的條件就像剛才說的,脫離對色聲等欲塵的貪,在這樣的基礎下修三摩地,來世會投到色界。色界之上是無色界,投生的條件是,在能投生色界的基礎上,由於認為凡是見到色法、只要色法在心中顯現,就會傷害到內心的安寧,所以不可以讓色法在內心顯現,因而觀修虛空。在有止觀的狀況下觀修虛空,除了虛空之外什麼都不想,使得他來世投生無色界空無邊處。

以下說的觀修,都是在有止觀的前提下進行的。雖然以虛空為所緣而修,但這個所緣依舊是外在的境,他們發覺在這樣的狀況下,內心依舊會有不安寧的部份存在,便以內在的心為所緣修三摩地,如此會使得來世投生到無色界識無邊處。雖然以內在的心為所緣,但依然是有所緣,他們發覺在這樣的狀況下,內心依舊會有不安寧的部份存在,所以就好像修什麼都沒有一樣,如此會使得來世投生到無色界無所有處。然而,雖然想著「什麼都沒有」,但此時依然有作意,依然有「什麼都沒有」這種作意,他們發覺這樣依舊是有過失的,所以連作意也不要有。說實在的,「連作意也沒有」到底是什麼,恐怕我們很難對這句話有概念。用這樣的方法修,會投生無色界的最高一層非想非非想處,又稱為有頂天。由於沒有對色的貪,所以在死後他的心識不會像人或一般天人那樣進入粗分的色法;又由於他的心遮止了作意,所以不會生起任何作意,在這種狀況下,我們平時想到的各種分別妄念他也都不會有。得到這種結果,有些印度外道認為就是獲得了解脫。

因此,若希望能得到這樣的修行成果,在這樣的希求下持戒、修三摩地,從佛教的觀點來看,這樣便累積了投生到無色界最高一層有頂天的業;但對外道來說,這樣做是在成辦能解脫的因,最後會帶來解脫之果。但佛教認為投生有頂天不是解脫,所以造的業依舊是投生輪迴之業。

…摘自《2016四諦概說》第四講2016.12.24

悲桑格西法語

智慧小語

有個人跟佛陀說:「我要快樂,但我一直不快樂。」佛陀說:「只要把『我』與『要』丟掉,剩下的就是純然的快樂了。」....(閱讀更多)